返回第六十三章 变乱陡生 三(第1/3页)  万里山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宝八年,十月十五。京城长安瑞王府内,偌大一间房中仍只有李佑和高适两人,四周八支牛油巨烛燃放出熊熊火光,直把整个屋子照得一片光明。不知者只以为王公贵族,奢靡成风,连这朝野内外甚至民间都颇有口碑的瑞王自也不能免俗,但王府中的下人们却很清楚,自家这位殿下平日里在府中无论饮食起居都甚是简约,只夜间然灯一事却从来马虎不得。

    他平时虽然以军法部勒王府众人,但实际若非犯禁,则从不无故申斥甚或责打下人,有时还常与人说笑,这却与其他贵胄大不相同了。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服侍来自后世,虽然在眼前世界中长大,但却始终没有古代皇族那般盛气凌人,视仆从下人性命如草芥的心思。而他所以格外要求夜间灯火通明,其实不过是因为后世之习惯,同时这古时夜晚的采光也当真可怜的紧,若非这般,只怕他早就得去造付眼镜出来了。

    借着明亮的火光,高适脸上的表情当真是一览无余,甚至连下颌的几缕长须也被李佑看的清清楚楚。却听此人道:“臣先行恭喜殿下了。自今日起,大唐禁军十二卫除左右羽林亲军和左右龙武军外,悉数听候殿下差调。如此一来,不单可保殿下在京城之中安全无虞,于大业也实是大有助益,皇上今番可真是对殿下信任有加啊。至于人材一事,殿下也可放心,臣观储光羲,王昌龄二人虽然有些清高,但既然肯入瑞王府,又不以殿下替其安排仕宦一途为耻,则实际已为殿下臣僚矣。其中储光羲善机变能决断,又文采斐然,实是谋划大事之难得人才;而王昌龄通兵事,虽非武人,但以其为兵马掌书记,负责军z文案并粮草后勤之事,想来却也是恰如其缝。此二人只要假以时日,稍加磨练,必可成为殿下得力之助。殿下此番能收其二人,实是高瞻远瞩啊。”他乃是李佑麾下第一谋臣,也是目前能知其抱负的少有之人,是以这番话分析确是入情入理,末了还不忘还拍上一马,倒是周全的很。

    却听李佑轻轻一叹,道:“唉,你所说虽甚合情势,但却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先说禁军一事,若我当真要以奇兵引宫变,继而夺取天下,则何须那八卫数万大军?其实对于此事,最清楚的莫过于皇上了。想我大唐一朝,开国至今,宫变之乱比之历朝历代当真不能说少了,只是几时用得上万余士卒了。皇上当年历经韦后,太平之乱,对此当真是了如指掌。若有异心,其实只须派遣数百军士,控制玄武门一处,而后另带一军百人,威逼禁宫,同时再携几百人捉拿消灭对手,如此则大唐天下唾手可得。这般算来,其实只要有千余忠心之士便可成事,人马再多也不过是浪费多余而已。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皇上这才放心着我统领整顿禁军八卫。而那左右羽林亲军和左右龙武军现下均由皇上身边亲信之人担当,且其中几人还出自飞龙厩。人说圣心难测,大抵如此了。”

    略一停顿,因见高适听他所说,颇有些惊讶之情,他自然知道这事因为自己晓得的事情尤其宫内之事更多所致,当下却又微微一笑,口中道:“不过,日夜有说父子同心,因此父皇的心思,我这个做儿子的倒也知道不少。前次事发,幸亏天光阁事前探知消息,否则倒真要栽在那几个军人手里。不过此事依我看来,却根本就是太子耍出的诡计,若非我将计就计,倒也不易如此伤他。你可知道,事后父皇固然只是稍加申斥,指其东宫诸率戒备不力。但时隔两月之后,东宫诸率府令却遭贬斥,甚至还有那右卫率府和右清道率府的领军之人已被皇上下狱,据说是与当日叛乱一事有关。虽则另有旨意安抚太子,但焉知不是皇上有意为之?是以,经历前次之事后,父皇骨子里可是对谁都不放心,真正相信的只有他老人家自己喽。”

    听了这话,高适心中不由想到一句民谚“清官难断家务事”,果不其然啊。只是这皇家的家事却比寻常民更加危险万分,一个不心,自己身死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