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二章 变乱陡生 二(第1/3页)  万里山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哦?安某粗人一个,还请先生为我详细道来。”安禄山平素虽然骄横自专,但他对眼前这个叫严庄的中年书生却是由衷佩服,节度使府的许多机谋权术大多出自于此人脑中,因此甚得他倚重。

    见对方发问,严庄知道此事非同可,于是便收起平时一贯漫不经心,反而肃然道:“大人莫急,属下现在便为大人剖析一二。首策,大人不以朝中异动而扰,只顾一心镇守河北诸边,永为皇上和朝廷之藩屏。如此,固然不须再行忧虑此间之事,但大人须要心朝中人作祟,毕竟你现下已是三镇节度,使职上升无可升。今虽欲为一方诸侯,却要防着似那杨氏之人在皇上面前诋毁,以使其猜忌,若然这般,则后果不堪设想。大人应知,日积月累之下,众口铄金,未必不能颠倒是非黑白,尤其在这天宝年间。”这番话一出口,安禄山已然变了脸色,只是他思量之下,一时仍未能决。

    严庄斜眼看去,知道凡事有利有弊,这第一策未必能使其决断,当下便又道:“这不过是其一罢了。其二,大人若一心想入朝为官,则自有本朝“出将入相”一说为凭,而且如此行为亦不必担心皇上猜疑。只是大人仍要提防他人,毕竟这相位可不是轻易能得的,如今朝廷之中,不知几人正盯着那左右相的位子,而大人一旦入京,若不授以右相之位,如何能与祖制相符?另外,恕属下直言,大人出身并非汉人,现下虽受皇上赏识,但朝z文学之士仍重夷狄之防,以大人任当朝宰执,只怕光是言官便会有弹奏。是以,此计却也有不妥之处。”

    其实,他最后所言除了说安禄山不是汉人因而不得授宰相高位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便是这安大帅目不识丁,连大字都识不得几个,又如何能做这大唐朝的宰相首辅?何况,此事本就是前时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因功入朝为相,因而订立下来由胡人任边将,概因胡人多不能文,为相则有损大唐国体。自此之后,“出将入相”之成例便可被打破,再也无人能威胁他李右相的权位了。

    此事如此明了,安禄山又非蠢人,如何能不知道。因此,眼下听严庄这般道来,饶是他心中早有准备,只是脸上虽故作镇静,但内心却是波澜阵阵。

    权衡再三,终于听他道:“先生高才,只是这两策似乎都很是冒险,而得到的却不过如此,要么仍是眼下这般地位,要么去长安在皇帝跟前巴结,都非安某所欲啊。只是先生你既曾说是三策,只不知最后一策如何,还请教我。”

    严庄见对方如此,知道时机已至,尽管大堂之中早已没了旁人,然而毕竟干系重大,却见他仍是左顾右盼了一会儿,方才言道:“大人当真要听?”

    安禄山见他如此做作,心知事情定然不同寻常,当下竟不答他,只高声向屋外喝道:“安再绪,你带人看紧院子,没有本帅之令,任何人不得入内,明白没有?!”却听屋外几乎同时应诺道:“是,末将遵令,请大帅放心。”

    这番吩咐完毕,安禄山这才放回了方才的样子,又向严庄和声道:“先生请讲。”

    却听那严庄沉声道:“这最后一策,既是所获最多,但也可能招致一无所有,大人但请先听过后,再做决断不迟。如今朝中局势日渐繁杂,而且变幻莫定,但有一点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朝政始终为几大权臣所掌握,而皇上则倦政久矣,当不复昔日励精图治之势。所以朝局日坏是避不可免,这既是危机,实则也是世间难遇之机会。岂不闻‘乱世出英雄’!眼看时下国政日渐败坏,面上说的那些其实不过是哄骗老皇帝的把戏而已。因此,大人只须一面安心静待,另一面则暗中厉兵秣马,只等那李林甫一朝身死,而后杨国忠秉政,一定又是天怒人怨,彼时大唐两任宰执,一个嫉贤妒能,一个不学无术。到时这大唐朝的江山只怕当真要风雨飘摇了。”

    说到此处,他略一停顿,却突然激奋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