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曹丕(第4/9页)  曹门三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身出发对文体论的研究后來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所分立的“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科也完全与曹丕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类似可见曹丕文体论的提出既划清了文艺作品与其他思想类历史类等作品的界限有推动了后世对文体的研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曹丕所认为的“尚实”的不仅局限于铭诔之中他在《答卞兰教》中说“赋者言事类之因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可见他认为其它文体的作品同样应该“尚实”其实曹丕本來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人《折杨柳行》中明说了“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这样的思想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气”來论作家及其作品的观点在《典论·论文》中他就以“气”來论建安七子:“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楼》c《槐赋》c《征思》于之《玄猿》c《漏卮》c《圆扇》c《橘赋》虽张c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c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作“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c班〔之〕俦也”那么曹丕所说的“气”到底所指为何呢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夫翟备色而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之乏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这里刘勰所提出的“风骨”其实就是对曹丕的“气”的具体阐释纪均评道“气即风骨更无本末”《风骨》篇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还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乏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念也”也就是说作品沒有了思想感情是不会有风骨的也就不会有气可见曹丕所说的“气”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也就是作品的风格

    后世评说

    “忧來无方”与“自使怀百忧”

    论曹丕与曹植文学特点的差异

    苏轼曾经说过一段话:“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了然于心”和“了然于口于手”可以看做是能否在文学上臻于化境的两个条件对于一个人在文学上的追求过程而言这是递进的两个条件首先是“使物了然于心”之后是“了然于口于手”但事实上上天在赐予每个人天赋时此二者却可能是共存的:即某些人往往善于捕捉事物的微妙形态能在内心深处深刻的感受与体会却无法完全付诸于笔墨当他表达出來时一般读者所受到的感染与他本人所体会到的已相去甚远而还有某些人虽然非常善于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一种心境一种人生的遭遇并且具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但是他却并不善于捕捉体会曲折幽回的情感前者笔者称其为体会型作者后者笔者称其为表述型作者

    这种个人天赋与资质正是曹丕所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典论·论文》)天赋有或沒有有的话倾向于哪个方面这是即使后天努力也无法完全改变的

    与被动的“天赋”相对应作者文学取向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而下的更注重世俗的疾苦;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更注重心灵的隐秘

    叶嘉莹女士在评价曹丕曹植两兄弟时曾说“曹植的诗是以才与情胜曹丕的诗是以感与韵胜”其实即可如此解释

    把作者的天赋类型和文学取向进行分组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类型的作者即:

    1c形而下的文学取向与表述型作者

    2c形而下的文学取向与体会型作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