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曹丕(第3/9页)  曹门三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神本以血气为主”(《论衡·论死》)的观点这里的“血气”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c元气前此孟子还曾提出“知音”c“养气”之说孟子解释他所善养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c“集义所生”需要“配义与道”这里的“气”是指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曹丕继承了这些有关“气”的观点运用于文论之中阐述作家的气质c才性c思想修养c创作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的关系这对认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c成就很有价值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但过分强调作家的先天气质c才性忽视后天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创作的影响是其重大的局限

    刘勰继承了曹丕的“文气说”并有所发展《文心雕龙·风骨》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并引“文以气为主”的论点肯定曹丕论孔融c徐干c刘桢的看法认为是“并重气之旨也”刘勰虽然肯定先天气质c才性对创作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有其认识上的局限;但同时又认为后天的学c习对创作也有很大的作用说“功以学成”“习亦凝真”(均见《体性》)认为“学业在勤”c“素气资养”(《养气》)这是对曹丕“文气心”的发展

    唐代韩愈所论“言与气”的关系与曹丕所论有所不同韩愈所说的“气”主要是指文章的气势文章的内在力量所以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不过韩愈所说的“气”与曹丕c刘勰等人说的“气”又有某种联系气势之所以盛文章的内在力量之所以强与作家的个性及平时的学养功夫也分不开所以韩愈说“不可以不养也”

    宋代的苏辙在刘勰论述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一方面承认“文者气这这所行”;另方面又强调“气”在后天修养的重要说“气可以养而致”关于怎样养气提出:一是内心加强修养如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二是增强外境阅历如司马迁的“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对此二者苏辙更重视后者这比离开社会活动大谈作家气质c才性的观点更有实际意义当然这与深入社会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他难免的历史局限

    文学理论

    曹丕在称帝之前就以“副君之重”主持文坛与吴质书说道:“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可见当时曹丕和文士们是很亲密也是很投机的从他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以看出曹丕对文学是很重视的而他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典论·论文》便集中的表达了他的见解:

    首先在《典论·论文》中曹丕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了文学和其他著作的区别研究了文体对风格的要求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文体论其中说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即是从根本上说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体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点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时代文史哲相互夹杂浑然一体着眼点在“本”而不在“末”;两汉时期虽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学之外但也沒有系统性的提出文学的体裁和类别把“本”“末”结合起來提出文体论的这一创造性观点的就是曹丕当然曹丕对文体的阐述也并不十分具体但他的观点对后來文体论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魏征的《群书治要》收集的桓范的《世要论》中的《序作》c《赞象》c《铭诔》就可以说是对曹丕的观点的详细阐释与发展其中“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就是曹丕的“书论宜理”的意思桓范批评汉碑铭文之虚妄就是对曹丕“铭诔尚实”的阐释又如刘勰《文心雕龙》从《辩骚》到《书记》二十一篇都是从文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