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八章 卧石(第1/2页)  锦衣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梁叛看到不远处永庆寺山门外一个扫地的和尚,正用用笤帚扫拭道路边草丛之中的一块嶙峋起伏的卧石。

    那卧石形态奇特,仿佛一人枕臂屈膝横卧于地,但是石头的一端有个相当平整的切面,似乎被人切下一块来。

    而那切面的大小,与那块白碑的尺寸恰相吻合。

    石面上刻了一首小诗。

    梁叛细一看那诗,草字飞舞,依稀难辨。

    但他仔细瞧了片刻,终于将那几句诗辨认出来:

    冶城坍圮,懋懋山圻。

    四郊多垒,可守虚浮?

    清谈玄说,譬如朝露。

    非公与父,此丘何名?

    第一句说地点,冶城外,青山边。

    第二、三句说形势,此处四面多壁垒,问能否守住这虚浮的山河?清谈与玄谈之风,仿佛朝露一般无法长久。

    第四句最玄奥,意思是如果不是明公与我的父亲,这个山丘又会是甚么名字呢?

    表面看上去自然是说着山丘,但转念一想,诗人似乎有是在说这国家——这个国家如果没有明公和我父亲这样的人,如今又会是甚么名号呢?

    其实看过这首诗的字迹和内容以后,博学聪明如冉清之人已经可以猜到此诗的作者了。

    自然也就能猜到诗中的两个人——“公”与“父”——所指是谁。

    梁叛显然没有这个本事,他虽然看懂了内容,却认不出笔迹。

    但他并没有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问的是:“这块石头原先可是在谢公墩的?”

    本能和尚看看冉清,再看看梁叛,不由得抚掌赞叹:“佛说情是虚妄,老僧数十年总信不移,今日却要为二位动摇了。若非真正情意相通,如何三问三同,一字不差!”

    冉清被这老和尚说得娇羞不已,心中却如饮甘泉,看向梁叛的目光之中透出深深的爱恋温柔之意。

    梁叛的心也要化了,忍不住伸手与她柔荑紧握,四目相对,蓦然间仿佛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对方的心湖之中阵阵涟漪,化作惊涛骇浪。

    两人都是平生首次体会到这种心意相通的感觉,都心儿狂跳,不由得痴了。

    本能和尚眼见如此,不由得干咳两声。

    俩人连忙松开手,各自避开目光,望向别处。

    梁叛正襟危坐,说道:“不好意思,叫大和尚见笑了。方才的问题,还请赐教。”

    本能和尚道:“檀越猜得不错,这块石头确实是从谢公墩上搬移而来。谢公墩遗址地点书上虽无切实记载,不过本寺曾经有一位南梁的前辈大德,在礼佛手札上记载过一段,说‘帝游于冶城北山丘,言东晋故事,叹王谢风流不已。此丘即谢傅墩’。”

    南梁至东晋谢安的时代不过一百余年,又是南梁皇帝亲自证明,看来谢公墩的遗址确在永庆寺南、冶城北的某一座土堆。

    其他的几处所谓遗址大概是讹传杜撰。

    冉清接口道:“其实南梁大德的手札也未必十分可靠,但是如果加上那座卧石,便真正确定无疑了。按照那卧石上所刻的字迹,还有诗中的内容,大概可以猜得出来,诗作者是东晋‘小圣’王献之。”

    梁叛一愣,王献之不但是书法“小圣”,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谢安的长史,也就是副手。

    同时王献之也是谢安的忠实粉丝。

    所以那诗中提到的“公”与“父”两人,所指的自然就是谢安与王羲之了。

    而诗中两句“四郊多垒,可守虚浮?清谈玄说,譬如朝露”,是引自谢安、王羲之登临谢公墩时王羲之所说的一句话:

    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药,恐非当今所宜即也。

    当年王羲之也谈到当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