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有个小九妹(第1/4页)  辛生明的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拐过弯不到百米,就出了小山谷,但出乎辛生明的意料,仍然看不到一个人影。山谷外是一个狭长平原,地上绿色的好像全是和小山谷中一样的草坪草,这么大面积的人工草坪,是哪个土豪的手笔?又不是牧草,维护成本且不说,稍一疏忽,这地方就会变成荒漠。作为农学学士,看到这辛生明很想不通。不远处白白的一片是什么,已经开始荒漠化的地方?辛生明干脆把箱子扔下,推着小九往前走。宽度几乎一样,长度没有尽头,好像是一条路。但路有这么宽?足足五十多米,只要路面够结实,任何型号的飞机都可以起降,这里不会是个试飞场吧。    终于走到跟前,辛生明发现那就是普通的黄土地,虽然平得过分像是夯过似的,看起来挺硬实,但肯定当不了试飞跑道,这地方最多能当备用机场。想想也是,试飞场是什么地方,能让盛棠所在的剧组借去拍戏?自嘲地摇头笑笑,辛生明觉得自己现在越来越爱胡思乱想了,失忆后遗症之妄想症?    蓝天,白云,青山,草地,一条不知道通向哪里的大路,只有他和小九,和之前在小山谷中不同,平原过于辽阔,更让人感到孤独。辛生明心里很清楚,以前哪怕在人潮人海的都市街头,他也是孤独的,因为他找不到自己的来路。    辛生明是烈士遗孤,父母都是烈士,至于是什么样的烈士,只有极个别人知道但“不能说”,因为解密期没到——辛生明甚至不知道父母的名字,也从来没见过父母的照片,辛生明猜测父母是军方的,因为他寄居的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个成员有军方背景,不是现役军人或曾经是军人,就是在与军事有关的研究机构上班。    虽然是孤儿,而且父母两边都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但辛生明从有记忆起就觉得世界充满爱,许多爷爷奶奶伯伯叔叔阿姨抢着把他接回家去,每个家庭对他的态度用“视如己出”都远不足以形容。就是——太折腾了些,辛生明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少在某个家庭连续住一年以上,最不可思议的是,每次还都要迁户口。    “锦城虽好不如归”,随着年龄的增长,辛生明其实有些厌倦这种寄人篱下居无定所的生活。有时甚至幻想父母其实没有死,只是执行一项重大的国防任务,需要隐姓埋名二十年。    杨阿姨家的小姐姐李抑扬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秘密——小时候她领着辛生明逃学去青城山拜师学艺的秘密计划总是被杨阿姨提前发现,如果解密期五十年,如果足够优秀也许四十年就可以获得资格,早一年是一年。为了尽早知道父母的信息,辛生明从小就很努力,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不放过在任何领域提高自己的机会,跟着小姐姐李抑扬,辛生明竟然真的在青城里山的天下第五大洞天“宝仙九室之天”拜师成功,而且身手被称当代第二人——李抑扬让他打败其他所有人然后向她认输。医武不分家,顺便学了中医。    杨阿姨是民乐大家,但李抑扬只愿意偶尔打打鼓敲敲扬琴,杨阿姨只好逮住老实听话的辛生明使劲灌输,所以辛生明会演奏绝大部分的民族乐器。当然,按照杨阿姨的标准也只是会,杨阿姨说工科男太难教,早知如此不应该让他学木匠,匠气太足。是的,辛生明会做木匠活,手艺还相当不错,身边的旅行箱和小九睡的婴儿车都是他亲手做的。    辛生明寄居过的所有家庭都对他很好,但总有亲疏,最亲的肯定是杨阿姨一家。说是李伯伯跟他爸是铁杆,杨阿姨跟他妈是闺蜜,有着双重关系,所以上面指定他们作为辛生明的第一监护人。辛生明最早的记忆就是在杨阿姨家住的——杨阿姨说辛生明那时在他们家住了两年,上小学后被别的家庭接走,当时李抑扬还大哭了一场。杨阿姨家一直有他的房间,青城里山有一栋他自己建的小木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杨阿姨家就是他的家,青城里山也是他的家,李抑扬是他的双料亲姐姐。    但还是那句话,“锦城虽好不如归”,辛生明一直在寻找终极三问第二问的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