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4章 新王朝***民 琅琊郡樊崇聚义(第3/4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到那时,我们被千夫所指,众人唾弃,就是想做一介良民,也不可得。

    三老大人德高望重,请三老大人严厉申明法纪,维持队伍的秩序和稳定。”

    樊崇深以为然,赞赏道:

    “杨大人饱读诗书,曾在官场为官,见识果然比我们这些大老粗高明百倍!”

    于是,樊崇与部下逄安、谢禄、徐宣、杨音等首领协商,制定方略盟约,与自己的部下将士相与约定道:

    “杀人抵命,伤人养创!”

    樊崇希望,以此规章制度,去约束部属,笼络人心,增加队伍的约束力、凝聚力。

    6

    实际上,三老樊崇部下的流民军将士,起初大都是因为天灾人祸不断,灾荒连年发生,而朝廷不肯赈济,部众饥饿困穷不堪,才最终铤而走险,沦为了盗匪山贼,依靠四处抢掠,苟延残喘,去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

    三老樊崇率领的饥民队伍,同荆州、南阳的绿林饥民队伍十分类似,将士们不过是为生活所迫,希望苟延性命,才铤而走险的。

    北方的樊崇、南方的王匡王凤兄弟的流民队伍中的部众,大多是饥民、灾民,身处社会的最底层,大多胸无大志,只求温饱,只是希望暂时躲过灾难,然后回家务农养家,并没有攻城略地,建立政权,与官府作对之心。

    所以,将士们几乎都是全家男女老少,整个家族一道,加入饥民的队伍,希望能够借此,度过灾难,保全自己以及家族老小的性命,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野心。

    饥民们一心盼望的,就是年成能够稍稍有些好转,水旱灾害能够稍稍减轻一些以后,然后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继续种地务农,以保全自己以及家族成员的性命。

    所以,北方的樊崇、南方的王匡王凤兄弟的流民队伍,同南阳郡枣阳县白水乡的破落贵族舂陵侯家族子弟刘縯、刘秀兄弟组织的豪强队伍,一开始就具有恢复刘氏皇族权利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新王朝君臣,地方官吏,都十分清楚民变蜂起的原因,但不愿意、不能够触及深层原因,无法改变既定的国策,致使各地民变蜂起的局面,更加严峻。

    7

    以王莽为首的大新王朝君臣,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地醉心于复古改制之中,不恤民情,冷酷无情地对待各地的饥民反叛。

    大新王朝君臣不想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北方樊崇,南方王匡王凤兄弟统领的饥民们,之所以群起抗暴的真正原因,大多是生活所迫的一种自救措施。

    大新王朝君臣的看法一致,正如大司徒王寻对王莽声称的那样道:

    “陛下:

    臣以为,小民百姓之所以敢于犯上作乱,是老百姓生有反骨,天生下贱,甘于堕落,目无法纪,盗贼匪性不改所致。必须强力惩处,申明朝廷的法纪才是。”

    以王莽为首的大新王朝君臣,对大司徒王寻的看法深以为然。

    大新王朝君臣,不仅对灾民们的凄惨处境,置若罔闻,熟视无睹,不知道体谅、同情百姓们的灾难与痛苦,去安排赈济,安抚照顾饥民们,稳定民心。

    而且,大新王朝君臣,把灾民们看做是洪水猛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一心要强力镇压,置反叛的饥民队伍于死地。

    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大新王朝大臣遂一力主张,派遣官军主力,前去剿灭饥民的队伍,试图以官军武力,一举平定民变的蜂起,挽救朝廷的颓势。

    王莽十分赞赏大臣们的主张,遂一意孤行,枉顾人心民意,决心运用武力去镇压南方北方的饥民队伍。

    新王朝的战略既定,新王朝磨刀霍霍,开始四处征兵,准备讨伐各地饥民。

    8

    其时,新王朝国库、府库空虚,进攻北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