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4章 新王朝***民 琅琊郡樊崇聚义(第1/4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

    当初,黄河沿岸的山东琅琊郡诸地,黄河多次泛滥,灾难频繁,而官府的赋税,却越发沉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民不聊生,流民遍地。

    天凤五年(公元18年)年初之时,琅琊郡(今山东诸城)莒县人樊崇等勇士,不堪忍受饥饿的折磨,不满王莽的暴政苛政,开始在莒城(山东莒县)一带聚义,依靠采集、抢劫维生。

    不久,汇聚在勇士樊崇身边,一道求存活命的饥民难民,达到了一百多人。

    于是,樊崇召集部众,举旗宣誓,开始起兵,反抗新王朝官府和豪强地主的苛酷掠夺。

    琅琊郡附近的饥民难民,十分敬服樊崇的勇敢无畏和处事公正。

    为了自保求存,大家闻风而起,群起效仿,纷纷起兵,响应樊崇。

    其时,琅琊郡海曲县的吕母,已经因病去世。吕母去世以后,群龙无首,她的部众发生了分裂。

    吕母的部众,除一部分投靠了青犊、铜马的军队以外,另外一些人,就前去投靠了莒县的樊崇,接受樊崇的领导。樊崇的队伍更加强大。

    为了维持部众的生存,樊崇率领部下的流民军队,开始四处游击,抢夺官府和民间的粮食和财物,樊崇的影响越来越大。

    不久,樊崇率领所部,辗转进入了泰山郡等地。樊崇见泰山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就以泰山作为根据地,转战黄河南北,四处抢掠。

    一年之间,樊崇统领的饥民难民队伍,就如滚雪球般地膨胀壮大,队伍迅速集结,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樊崇军队的声威浩大,震动了山东各郡县。山东各郡县官吏官军,不敢面对义军的锋芒。

    很快,这动荡不安的天凤五年(公元18年)过去了,转眼间就到了天凤六年(公元19年)。樊崇军队的军力,更加强大。

    而新王朝各地,天灾人祸接连发生,民不聊生的情况,并未见丝毫好转,饥民、灾民依然无法回乡,流民更多,百姓更加无法生存。

    此时,樊崇的同乡,琅琊郡莒县人逄(páng)安,与东海郡临沂县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人,也聚集流民起兵,响应樊崇。

    不久,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首领见樊崇势大,又率领自己的队伍,前去投靠了樊崇。

    到了此时,樊崇等首领统率的饥民队伍,全家老小,妇孺老弱,总计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

    樊崇的队伍更加强大,队伍的声势越发强盛,威震黄河南北。

    樊崇领头,率领数万人的饥民队伍,四处游击,抢劫掳掠,维持部众的生存。

    泰山郡周围郡县官吏官军,见樊崇的饥民队伍势大,对樊崇的大军也无可奈何,只得睁只眼闭只眼,假装什么叛乱都没有发生一样。

    郡县官吏,还纷纷粉饰太平,掩盖各地反叛的真相,哄骗新王朝君臣。

    樊崇率领数万人的饥民队伍,连续作战,陆陆续续攻打下了泰山郡附近的很多郡县。

    夺下这些城池,洗劫一空以后,大统领樊崇还不满足,准备继续向前进军,前去进攻自己的的家乡莒城,掠夺莒县的财富和粮食。

    队伍首领,琅琊郡人逄安,与大统领樊崇的关系很好,认为进攻自己的的家乡莒城不妥,就劝说樊崇说道:

    “三老大人:

    莒城,是阁下的父母之国,你父祖的故乡。进攻莒城,有可能玉石俱焚,得不偿失,还可能留下骂名,有伤阁下的英明。

    阁下为什么要派军去进攻它,残害它,给你的父祖在天之灵,留下遗憾呢?”

    樊崇认为有理,答应道:

    “逄兄弟说得很对。虎毒不食子。我樊崇在莒城出生,怎么忍心,伤害自己的父母之邦,留下千古骂名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