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4章 严司马体恤民意 王巨君不恤下情(第2/7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争论不止,顾此失彼,导致错误的抉择。

    不多久,国师刘歆,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大司马董忠,前大司马严尤等亲信的三公大臣,都到齐了。

    王莽紧张的心情,稍稍松懈了一下。

    5

    王莽见大臣们迅速赶到,焦虑不安的心情好了许多。他抖擞精神,咳嗽一声,清了清喉咙。

    然后,王莽带着些疲惫,有些萎靡不振,中气不足地对亲信们开言说道:

    “诸位爱卿,你们辛苦了,请各就各位。

    近些日子以来,朕同诸君一样,一直为国事家事忧心,常常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彻夜难安。

    如今天下盗贼蜂起,流民,盗贼,日益增多,边塞动荡不宁,军民水深火热,改制困难重重,局势似乎有些失控,朕常常是如坐针毡,忧心如焚。

    天下百姓,有谁知道,朕为国为家,常常是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呢?

    近些日子,面对天下流民、盗贼日益增多的窘迫国运,朕经常是殚精竭虑,苦思良策。

    朕如此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一直在精心研读兵书,钻研圣贤典籍,苦思治国平叛的良策。

    可是,天下臣民,有谁能够理解朕的苦心呢?

    朕反躬自省,却一直都没有能够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微言轻,势单力薄,微不足道的卑贱寡妇吕母,为他的一个什么小吏儿子,伸张正义,就会弄得天下不宁,中原板荡呢?

    诸位爱卿,面对帝国遭受的种种厄运,诸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良策,能够帮助朕解决当前的危机呢?

    诸位爱卿,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与帝国的命运休戚相关,请尽管直言,不要有什么忌讳。”

    王莽微笑着,露出了一副虚怀若谷,诚心纳谏,谦恭克己的神态,对三公们和蔼地说道。

    6

    此时的王莽,已经有六十左右的年纪。他的嘴巴阔大,下巴微短,眼睛稍稍有些鼓出,露出一丝丝红丝,仿佛十分疲惫。

    但王莽说话时,文质彬彬中依然带着一些不怒自威的神气,那一副十分干精的神态,让臣下们觉得,皇帝的精力非常旺盛。

    “至尊陛下:

    微臣以为,对付那些无知狂妄的盗贼叛逆,绝对不能够婆婆妈妈,心慈手软,必须以铁血和威严,才能够镇抚他们。”

    年青的大司徒王寻,不假思索,猝尔言道。

    大司徒王寻,身体修长单薄,肤色白净,只有四十岁左右的年纪,负责朝廷政事,兼管天下武备。

    大司徒王寻,是大臣中的少壮派,王氏家族的杰出子孙,以晓畅军事,才能出众,办事干脆干练,很得王莽的宠信。

    “大司徒大人年纪青青,见识短浅,不懂治国的深远谋略。”

    大司空王邑,经验老道,一向对大司徒王寻后来居上,位居自己之上,有些不悦,出班反对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好战必亡,应该剿抚为上。对盗贼流民一味高压,必然适得其反。

    正如治理洪水,当以疏通流水为上,修筑堤坝为下,以免堰塞河流,引起更大灾难。”

    大司空王邑,人到中年,比王莽的年纪稍小,身体虽然已经开始发胖,但依然健硕壮实,乃军旅出生的一代名将,如今位列大司空之职。

    大司空王邑,也是王莽的至亲堂弟,王氏家族文武兼备的子孙,以文韬武略,战功赫赫,而深受王莽的信任。

    “大司空,大司徒:

    两位爱卿的建议,都非常在理。朕以为,再好的谋略,也需要顺应时机,因时而变才行。

    回想年初正月之时,朕冥思苦想之下,突生一计,决定宣告大赦,以抚慰天下民心,安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