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2章 一心向学游京师 依依不舍离亲人(第1/5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

    天凤二年(公元15年),刘秀一家老小,正在积极为三少爷刘秀筹备游学太学之事。

    母亲樊娴都与大哥刘縯,大嫂潘氏,二哥刘仲,对刘秀到京师太学去游学,都是十分支持的。

    实际上,到京师太学去游学出仕,也是当时贵族子弟的一项传统仕进方式。

    对一个母亲而言,望子成龙的心态,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一致的。

    只要是有利于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自家孩子的良好发展,没有哪个母亲,不予以大力支持的。

    无奈刘秀家中的情形,却是今不如昔,有一种每况日下的感觉。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最终篡夺汉朝廷皇位,建立了新王朝。那一年,大新皇帝王莽五十四岁,而刘秀刚刚十五岁。

    自从那一年以来,舂陵侯刘氏家族,同前朝大多数刘氏宗室一样,家族的情形,可以说是日暮西山,江河日下。

    新王朝的恩赐逐渐地减少,以致最后完全彻底地丧失;枣阳刘氏家族成员的舂陵侯侯爵爵位,也被降低以致完全剥夺。

    封地租赋收入,也逐渐减少,或者被逐步裁减。到了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之时,家族处境更加艰难,封土佃租等,也被新王朝没收殆尽。

    到了此时,枣阳原舂陵侯刘氏家族一家老小数百口人的日子,越发艰难。

    这时候的前朝刘氏皇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统观全国,原刘氏皇族宗室十万余众,因为遭受削夺爵位、封土的惩罚,对新王朝不满、怨怒乃至仇恨反抗的情绪,也在与日俱增。

    那些从前与刘氏皇族宗室,关系密切,有着姻亲或其它千丝万缕的关系,暗中图谋反叛和对抗王莽治理的各大豪族大姓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

    大新皇帝王莽却没有想到,他的复古改制的梦想,一直远在地平线上,可以看见,却永远也无法走进。

    大新王朝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他们对王莽在加强王氏家族势力,剥夺和侵占原皇室刘氏宗族为首的这些旧贵族、豪强家族权益之时,却根本没有想到,应该如何去补偿和安抚他们,防止、抵消他们的反叛情绪方面,无所作为或者胡乱作为,而忧心如焚,担心不止。

    以前朝宗室贵族为首的一股股反叛和敌视新王朝的强大势力,早已在暗中迅速萌芽、滋生,而且有星火燎原之势。

    而遭受天灾人祸的穷苦百姓,逐渐沦为盗贼、流民、荫护户,也严重威胁着新王朝治理的根基。

    2

    原大汉皇室刘氏宗室以及各个家族、家族分支的很多人士,原来都属于贵族官僚阶层。

    这些贵族官僚,一向都依靠汉朝廷的赏赐、俸禄与封地的租赋收入,维持他们以及家族老小的生活,过着寄生的日子。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会、也不愿意丢下自己前朝贵族的面子和架子,去学习那些能够适合他们自己,养活他们自己和家人的谋生本领。

    比如那些儒家大儒们一向不齿的经商、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更是不屑参与。

    刘氏宗族成员,既然极端鄙视这些生产活动,就根本没有多少人,去从事这些生产活动了。

    在这些前朝贵族的眼里,这些生产活动,是根本不屑于去做的,是极端低贱、有失身份的事情。

    破落的贵族子弟们,宁愿在江湖上东游西荡、招摇撞骗、甚至忍饥挨饿,也不愿意放下他们曾经的贵族身价,去做一点养家糊口的事情。

    前舂陵侯家族的子弟们,也没有例外。

    贵族子弟们就这样坐吃山空,听天由命。就连平日里一向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处处精打细算,能够勉强糊口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