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2章 一心向学游京师 依依不舍离亲人(第2/5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生的舂陵侯家族以及分支刘秀家族,也面临着种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一个最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随着爵位封土的被剥夺,家族土地、田租的减少,刘秀的家里,也日渐窘困。

    虽然刘家有陂渠灌溉,农作物的收成也一向不错,但也仅够维持一大家子主人、奴仆的生活,实在没有多少闲钱,可以供刘秀去费用昂贵的京师长安的太学游学。

    虽然当时,王莽为了粉饰太平,鼓励士子求学,还给予了太学生们很多很多的优厚待遇。

    舂陵侯家族整个大家族,包括刘秀一家在内,人口众多,日常的开支,也很不少。

    而刘秀的家,又是舂陵侯枝属,父亲南顿令刘钦又早死,面临的窘困可想而知。

    当年,大哥刘縯结婚生子,以及刘秀的两个姐姐刘黄、刘元的相继出嫁,刘安等奴仆们的嫁娶等,家庭日常生活费用的开支,实际上也是非常庞大。

    这些开销,大都是来自于赖以活命的土地收成和田租,并没有太多其他的收入,而家庭的日常开支,却一刻也不可能或缺。

    而近一两年,是天灾人祸不断。农田收成不好不说,朝廷的赋税、贡赋等额外支出也日趋增多,都令家庭的负担越发繁重。

    雪上加霜的是,当初汉朝廷给予宗室贵族的例行赏赐,也随着新王朝的诞生,而被彻底取消,贵族封地也被逐步瓜分和剥夺,封地上的租赋、田租收入,也被新王朝官府没收、冻结。

    刘秀家的日子,也同天下万千百姓一样,显得越发困窘拮据,捉襟见肘起来,没有十户之资了。

    3

    那时,刘秀二哥刘仲的年纪也不小了,早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一向慈爱的母亲樊娴都,虽然常常为二儿子刘舯的婚事焦心忧虑,但被贬没落的前朝贵族的刘家,已经沦落到黑五类的境地,娘亲也没有什么办法,为自己的老二刘仲,相到门当户对的合适人家娶亲。

    对这些,长大成人的刘縯、刘仲、刘秀兄弟,也都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常常想为娘亲分忧。

    虽然刘秀表现得一向早熟,非常懂事孝顺,也不忍心让母亲与家人吃苦。

    但既然自己已经提出了到常安太学游学的要求,为了自己的仕途命运,家族的兴旺发达,无论如何,刘秀也要硬着头皮,强撑下去。

    前朝皇室刘氏宗族,既然已经被王莽剥夺了贵族的资格,也就没有了依靠父荫,入朝做官的权利。

    到太学学习深造,这就成为了这些没落贵族子弟,一条非常重要的,可能入仕做官,博取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的终南捷径。

    这是一般家族的子弟,也都求之不得,欲想尽千方百计去努力争取的道路。

    4

    但每当一想到,去长安求学,势必会加重家里的经济负担时,刘秀的心中,总感觉很有些过意不去。

    好在母亲与大哥刘縯夫妻,二哥刘仲,小妹伯姬的意见完全一致,大家对小三子刘秀到长安太学游学,都是鼎力支持。

    刘秀心里,才稍稍安心了一些。

    母亲樊娴都,非常清楚大儿子刘縯喜欢交朋结友、打抱不平的性格,了解长子刘縯豪爽大度、不拘小节的个性。

    而儿大不由娘,母亲对自己长子刘縯的所作所为,常常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对大儿子刘縯的行为,听之任之,不予干涉。

    自然而然地,母亲樊娴都就只能把振兴刘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老二、老三两个小儿子的身上了。

    母亲樊娴都心里,其实是非常希望她的小儿子刘秀,能够通过正当的途径出仕,出人头地,甚至天下闻名,为家族争光,光宗耀祖的。

    哪怕自己辛苦一点,劳累一些,操心多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