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宦官亡明(第1/2页)  天阙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史书有句话,叫十万宦官亡大明。在明朝时宦官几度权倾朝野,有时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欲取代了皇上对朝政的控制权,给大明王朝种下了诸多隐患。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为防范宦官干政,早在登基之初,就发布了“严禁宦官干政”的命令,并将之做成铁牌,镶嵌于皇宫门上,以告诫子孙,提醒朝臣,警告宦官。但是,偏偏就有能耐天大的宦官蛊惑后世的皇上,把明太祖的这块铁牌给摘下,扔到了垃圾堆中。

    这个人就是大太监王振。王振,河北蔚州人,原是落第秀才,后来中过举人。因为感到走科举之路太难,随自宫入宫。当时的太监,大都是家庭苦寒,自幼净身入宫,一般没有什么文化。明宣宗听说来了个举人太监,心中甚为稀罕,便传旨召见。王振知道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神情恭顺,对皇上的垂询对答如流。一番对话下来,明宣宗下旨,让王振到东宫服侍太子,把培养下一代君王的重任交到了王振手上。

    王振知道,将来能否升官发财,全在下一任小皇帝手上。因此,使出全部招数,引导太子吃喝玩乐,微服私行。弄得太子一天也离不开他。宣宗晏驾,太子登基,是为英宗,立刻升任王振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有权势的司礼监大太监。

    宦官制度到了明代日趋完善,共设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权责最重的一个部门。其掌管皇城内一切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掌管礼仪、刑名及关防门禁,管理保存奏章文书。秉笔太监按皇上的意思红笔批朱,即所谓的“批红”,然后送内阁撰文下发。遇到精明的皇帝,秉笔太监只是文书、速记,来往传送旨意。遇到不愿意亲历亲为的皇帝,一切便委托秉笔太监。

    王振与那些自小入宫没有什么见识的宦官不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立刻传令,将镶嵌于皇宫门上那条“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摘掉。其在城东大兴土木,建设豪华府第,府内陈设极为华丽,甚至比皇宫还要奢靡。公卿大臣争相攀附,称之为“翁父”。

    明正统十四年,瓦刺大举入侵。王振动了体验一把率军出征当统帅的心思,撺掇英宗御驾亲征。他拒绝文臣武将的建议,率军20万对外号称50万,浩浩荡荡杀奔塞外。期间,让天子驾临自己老家的府邸驻跸,向故乡的人炫耀,大明天子亦在我掌握之中。

    由于丝毫不懂军事的王振胡乱指挥,招致明军连战败北。王振一看这事儿不好玩,便传令撤军。又不听从别人的建议,只顾逃跑。行至距离宣化府怀来县20里左右的土木堡时,有人禀报,跟在队伍后面的千把辆辎重车辆没有跟上来。车上,装的都是王振沿途搜刮的货物。王振便下令就地宿营,等待辎重车队。随行的兵部官员进言,此地驻扎相当危险,请先派人护送皇上进居庸关,至少也要进怀来城,以防不测。王振勃然大怒,命人将其打出帐外。结果,被敌人骑兵追上,包围起来。

    土木堡是块高地,缺少水源。不太长的时间,明军就渴得嗓子冒烟。其实,土木堡南边不远处就有一条小河流过。蒙古军统帅也先命令撤围,明军争先恐后涌向河边饮水。此刻敌兵呼啸而至,明军大乱多被杀死,明英宗被俘,王振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籍没王振家产时,金银便有60余库,玉盘100多个,六七尺高的珊瑚树20余株,比皇宫里的还高大漂亮。

    有意思的是十多年以后,被敌人放回的明英宗复辟,登基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用檀香木雕刻其塑像,供享旌忠祠,祭祀亡灵。

    说到宦官误国,还不得不提明武宗朝的大太监刘瑾。刘瑾,陕西兴平人,六岁入宫,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刘瑾心性高傲,学习了不少勾心斗角的技巧。后来被派去侍奉皇太子即后来的明武宗,小孩子玩性大,刘瑾经常进献鹰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