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 稻草人(第1/2页)  大明:重八开局一只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土,不由心生疼爱。

    心想,帝王家的孩子不该如此寒碜,他们应该有更舒适的玩乐场所。

    但转念一想,随即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时,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问道:“父皇为什么不给我们建一座漂亮的花园玩呢?”

    朱元璋不慌不忙地说道:“孩子,这里本来可以弄些台榭亭阁,曲水拱桥,让你们游玩。

    可是,我却命内侍开成了菜园。知道是为什么吗?”

    “为了省钱呗。”朱樉麻利地答道。

    “是为了省钱,你们知道,每天的花用钱,是从哪里来的吗?”

    “户部。”

    “那,户部的钱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不知道。”

    “户部的钱,都是从老百姓那儿收来的。我们自己种菜吃,就是为了爱惜民财民力。

    当年,商纣王建了好多歌台舞榭,整天饮酒作乐,不知体恤百姓,百姓人人痛恨,起来把他推翻了。

    而汉文帝就不同,他想建一个露台,一计算下来,相当于十户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呀,立刻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你们看,一个奢侈,一个节俭,多么不同。结果,一个国亡,一个富足,天差地异。

    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

    孩子们齐声答应“明白”,朱元璋才高兴地离去。

    在明朝洪武年间,为官清廉者不在少数,以廉能受到朱元璋奖赏的官吏也是大有人在。

    如宁国知府陈灌,在任时大力兴办学校,访问疾苦,严禁豪绅兼并土地,

    “创户帖以便稽民”,就是建立类似户口的簿子便于掌握居民情况,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以此为榜样,颁行全国;

    又如济宁知府方克勤,鼓励农民开垦,年不纳税,言而有信,田野得以开垦,户口增加数倍,使该郡富足。

    而他本人却是极为简朴的,一件布袍穿年也不更换,饭桌上也是没有肉的。

    此外,有个一父教子的生动事例,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

    吴兴县人王升,有罪被囚在狱中,刑部查狱囚时,发现了王升给其子平凉知县王慎的信。

    奏报给朱元璋审阅之后,朱元璋对其是赞叹不已,信中说道:

    “为官须廉洁自持……抚民以仁慈为心,报国以忠勤为本,处己以谦敬为先。

    进修以学业为务,有暇日宜玩味经史。至于先儒性理之书,亦当潜心其间,

    朱元璋阅读后,亲手写诏书给王升,他认为王升是位善教者,能以忠尽之言叮咛其子。

    在贪风遍布之中,能看到这样的家训,谁也比不了。

    肯定此信“劝善惩恶,移风易俗”,实有国之务。于是,朱元璋便下令将王升释放了。

    朱元璋对犯有其他过失的官吏尚可宽恕赦免,但唯独对贪官的处罚是极其严厉的,他一般都不会轻易放过。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自今官吏犯赃罪者无贷”,即贪污犯赃罪者不能宽恕。

    除去用刑法规定的徙、杖、徒、流、死五刑外,对付贪污官吏,朱元璋还允许法外用刑。

    抽筋、割膝盖、剥指、剁脚、剥皮等酷刑,都成了惩治贪官的利器。

    在各地的官衙前,都设有一个“剥皮场”和一个高挑着贪官人头的长杆。

    在官衙的办公书案旁,则吊着一个填充稻草的人皮,宛如一个活人吊在那里。

    恐怖之状,不忍目睹。

    重刑可以使人丧胆,朱元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和恐吓住那些心存贪渎恶念的不法之徒。

    朱亮祖是庐州府六安人,元末时,朱亮祖便拉起队伍做了义兵元帅,据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