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俭朴为荣(第1/2页)  大明:重八开局一只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勤俭是廉洁之母。朱元璋不厌其烦地向官吏们讲述着要以俭朴为荣、奢华为耻的道理。

    朱元璋对奢华者严惩不贷,对节俭者则会给予奖励。

    朱元璋告诉新上任的官员,百姓所出的租赋以资国用,也是官员们的俸禄来源,明白了这一道理,当官的应该勤于政事,尽心于民。

    民有词讼应当为其办理曲直,不能尸位素餐,贪赃枉法。

    朱元璋一生简朴勤奋,他很少征召女乐舞伎进宫,也不迷恋戏曲,更没有丝竹环绕、长夜饮宴的习惯。

    他一心扑在国事上,稍有空闲,不是读书练字,就是与文人学士谈论经史文学。

    每当耕耘收获的季节,朱元璋总是亲自劳动,并一再教诲内监和儿子们:吃亲手种的东西,味道会特别的香。

    不仅是皇帝本人,就连皇后在后宫也能够起到带头的作用。

    宫女内部也能自行节俭,穿洗濯之衣。

    朱元璋总是说不能浪费了天生之物,劳民伤财,所以谁都不敢不谨慎从事。

    不仅如此,朱元璋对从劳动者身上抽取的这些物资也是十分珍惜的。

    有一天,朱元璋在内廷看见有的宫女把很少的一点丝线丢在了地上,他立刻召集来所有的宫女,向她们说明生产这类蚕丝是何等的不容易。

    朱元璋斥责宫女们不应该无故丢失,并立下规矩,从今以后再有犯此错误者定斩不饶。

    由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品是多么爱惜。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不会放过对孩子和身边的宫姬等人的教育。

    朱元璋要求宫中的裁剪师把做衣服剩下的绸缎片,缝制成百纳被面;剩下的丝绢布头,缝成衣服赐给王妃、公主们,并且时刻会告诉她们,桑蚕丝制成丝绸是何等费工费时的事儿。

    朱元璋还要求,包表笺是绣金龙的,要求宫人把金子清洗出来,积少成多,铸成金块。

    朱元璋对宫内的太监也不放过教育的机会。

    洪武三年十月的一天,天降大雨,宫内遍地积水。

    朱元璋见两个小内监穿着新靴子在雨水中行走,立刻严厉训斥:“地上这么多积水,你们穿着新靴子走在泥水中,难道一点都不心疼吗?

    尔等如此不知爱惜,给我各打二十板子。”两个小太监被打得腿瘸股肿。

    从此,内监们哪个还敢再浪费,宫廷内奢靡之风也大大地改变了。

    后来,朱元璋还宣布百官上朝如果遇着雨雪天气,允许穿雨衣和雨靴,以此来珍惜贵重

    在饮食上,朱元璋最不喜欢大吃大喝,饮酒作乐,尽管他能喝酒,但却很有节制。

    曾经有潞州派人进贡人参酒,太原岁进葡萄酒等都被朱元璋给拒绝了。

    并向他们说明了中国自有秫米供酿造酒,何必以此劳民。

    明朝初建时,全国多处受到灾害。遇有父母忌辰时,朱元璋也不会忘记曾经的苦难日子。

    于是,他便率领妻妾吃草根、野菜、粗饭等,以此来表示愿意与百姓共苦。

    朱元璋曾经说过,珠玉非宝,节俭是宝。对于居住的地方,朱元璋也从来都不会挑剔。

    即使在修建皇宫时,他也把那些雕琢奇丽的设计都给去掉了,他要求宫殿中不要多施彩绘;

    在宫妃住的地方,墙壁和屏风上,画的也都是耕织图;

    在太子东宫画的是朱元璋的身世以及后来的经历图;在处理国事的殿堂内,则书写了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谋略。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讲究的是居室的实用,殿堂也不讲求奢华,只追求效果。

    朱元璋出行用的舆辇服饰,也是以铜代金,从来都不会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