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四(第1/5页)  大辽青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泰山书院,其实是泰山南麓的寺庙,寺虽不大,名声可不小,据说是孔子在春秋乱世时带着学生著书立说之地。书院半隐在浓密的树丛中,远远望去,层层翘起的屋檐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鸟,昂立于山脊间,给雄壮巍峨的大山添了几许灵动与轻盈。

    田頵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就读就是听说了书院那一段传奇的经历:在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天,漫游列国的孔子带着他得意的学生来到了泰山。当时孔子精疲力竭,步履蹒跚,坐在山脚下喘气,此刻一只苍鹰从天而降,围着他绕了三圈,然后停在他身旁的一石块上,瞪着一双闪光的眼看着他。

    之后,苍鹰展开双翅用力一扇,直冲云天而去,此时,一股巨大的凉风刮过来,让孔子感到一种彻骨的清爽,每一寸肌肤每一根神经都犹如在冥河水中浸泡过一样,全身释放出生命的原始活力,疲惫全消,精神陡增。

    他起身带着学生一口气登上瞻鲁台。只见四周漫山碧透,红叶映照,恋国心切的孔子俯瞰自己的祖国方向却是云雾缥缈,茫茫一片,他仰面向天,平展一双臂,高声朗诵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这就是我日夜眷恋的祖国河山吗?这就是我钟情于怀的皇天后土吗?”此刻,孔子热血沸腾,情绪激昂,把这天的奇遇与内心的感悟借《诗经》中华美诗篇《颂·宫》抒发出来。临走之时令学生在石上镌刻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

    当年田頵每次进入书院,都会在题有这八个字的石墙前凝思,如能从圣人这儿领悟智慧探得良方也不枉为泰山书院的学子。这一天,田頵一踏进书院讲堂,就觉得气氛不对,平日里书声琅琅的讲堂此时安安静静,里面只稀稀拉拉坐了几个人。

    抬头望望讲台,先生不在,田頵便问:“先生呢?”

    黄巢回道:“刚才被他家人叫走了,说是师母过世了。”

    田頵不由得叹道:“唉!上个月,先生家才办了丧事……”

    这时,黄巢的几个兄弟纷纷围上来。黄存说:“还不是饿死的。这两年,旱涝交替,哪州哪县不饿死好多人!”

    黄揆说:“连皇上的诏书上都承认连年水旱不断,饿殍于途,横尸四野……”黄揆随手慢条斯理地翻出《孟子》,读道:“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安矣!”

    田頵说:“此话不假,前一段日子,江南一带的庞勋起事,不就是因为民不聊生,而皇上又不体恤而引起的吗?”

    黄巢说:“孟子此语在当时是对的,现在看,就不全对了。那春秋时代,大小国家上百,国家小,下情易上达;现在国家这么大,下面的事,皇上哪里知道?”

    田頵说:“那皇上养那么多官员干啥?光吃俸禄?”

    黄巢说:“官员是多,但权都攥在宦官手里啊。”

    黄揆说:“对,宦官权实在太大,就连皇位的继承,乃至皇上的生死,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黄存问:“大哥,你才从京城回来,听说当今皇上是几个太监在牌桌子上定的,有那事吗?”

    “我也听说,但未证实。不过先朝皇帝有好几个死于宦官之手倒是事实。”黄巢回答说。

    黄钦叹气说:“难道,难道就治不了这些祸国殃民的阉贼?”

    黄巢说:“皇上从小靠太监带大,又靠他们登上皇位,把他们尊为先生、阿父,大事小事都听他们的。等皇上长大懂事了,发现自己皇权旁落,想治他们时,为时已晚了……”

    “难怪这些宦官可以任意主宰朝纲,操纵皇上……”黄揆说。

    黄存说:“看来,我大唐就坏在宦官手上。要是宦官里能多有几个好人,下情能上达,上情能下达,劝皇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