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三(第1/4页)  大辽青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晚,黄浩夫妇俩就住在了榆关,黄邺特意安排了宴席,众将和自己的主公黄浩共进晚餐,夺下了这样的战略要地,黄浩的心情特别好。疾风都军官大部分又是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因此,酒宴上的气氛非常的热烈,一直持续到了深夜才算尽兴。

    回到馆舍,萧麒忽然感到恶心,不管喝什么吃什么便会哇哇地呕吐。这可把黄浩吓坏了,以为她吃坏了什么东西。黄浩急忙传唤郎中诊视。若是中原的贵族女眷有病,请郎中看视,要女眷躺于帐内,只把玉腕伸出帐外,让郎中号脉。这样郎中就无法观察病人的气色,因而诊病的望、闻、问、切就缺少了“望”这一环,从而造成了诊断困难,甚至出现误诊。

    在登辽地区则不一样。这里本来胡风就盛,老百姓没那么多顾忌。而官员受黄浩的影响,也并无这么多的忌讳。萧麒坐于榻上,郎中一边号脉,一边观察她的脸色,又问萧麒有何症状。

    一会儿,那郎中面露喜色道:“恭喜,恭喜!夫人脉滑如滚珠,实是有喜了!”

    黄浩闻言,大喜过望,重赏郎中,榆关的官员和将领听说后,第二天也纷纷前来道贺。黄浩也没了心思待在榆关了,他根据后世山海关的模样画了一个规划图,让黄邺加紧改造榆关,第四天一大早,黄浩便领着萧麒坐上马车,屁颠屁颠的回滨城去了。

    二人回到滨城,黄浩对萧麒爱惜非常,令赵允儿小心伺候主母。一日三餐,只要有时间,黄浩甚至亲自下厨操办,起坐都有侍女丫鬟专人服侍。过了十个月,萧麒果然产下一子。白白胖胖十分健壮,模样也像极了母亲,长大了一定是个帅小伙。

    黄浩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还好!总算穿越没让自己断子绝孙。因此非常珍爱这个孩子,视作命根。登辽的老百姓得知主公有后的消息后,自发的组织了提灯游行,从登州到辽东半岛,处处呈现出节日的气氛……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891年,黄浩来到这个世界也快七年了,他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也变成二十三岁高大威武的汉子。去年黄浩又当了爹,就越发的显得成熟了。原来的老人见到他都说黄浩越来越像他的父亲,仿佛老皇帝再生。

    十七叔黄钦却说:不一样的!大哥黄巢本是个高大魁伟的汉子,黄浩比他爹长得还要高大壮实,父子两最大的不同是:黄巢性格急躁,黄浩比他爹好多了,更加善于用人和御下之道,就是一个天生的帝王。

    最近这两年,背嵬军并没有大肆的对外扩张。除了夺下榆关外,还有就是水师在江南取得了一块立足之地——苏州刘家港。

    事情还要从江南的军阀混战说起。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正月,汴军大将庞师古以救杨行密为名率军渡过淮河,大举南下,所部号称十万大军,他先克天长,后下高邮,一度深入淮南,但在陵亭一战中也被孙儒击败。一时间,孙儒的威名在江南达到,值吗?”

    “不值!”不少士卒反应了过来。

    “这年头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事已至此。有哪位兄弟愿意跟我单干?”

    杨行密斩杀监军,振臂一呼,周围很快便聚拢了不少人。带着这支人马,他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起兵造反。时任刺史的郎幼复自知不是对手,弃城逃走,杨行密便顺势占领了庐州。

    可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这么一帮人,说白了不过是大唐地面上不成建制的叛军,随便来拨人马都可以将他们剿灭。正在踌躇彷徨之际,淮南节度使高骈送来了橄榄枝。如果说郑棨是将杨行密从小混混领往军伍中的向导,那么高骈则是带领杨行密走向逐鹿天下战场引路人。

    要说高骈也不是凡人,此人生于禁军世家,能文能武,曾大破峰州蛮、收复交趾、镇守安南,屡立大功。同各藩镇一样,眼看朝廷江河日下,高骈也积极扩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