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普一下,关于宋朝军制的分类详解(第1/5页)  雄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厢

    军队的左、右厢,原为左、右翼之意。唐初李靖兵法说,“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中军四千人”,“左,右虞候各一军,每军务二千八百人”,“左、右〔两〕厢各二军,〔每〕军务二千六百人”(《通典》卷148,《武经总要》前集卷6)。唐玄宗时,王忠嗣攻击突厥,“破其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右厢未下”(《资治通鉴》卷215),将突厥分左、右厢,亦是左、右翼之意。故南宋末王应麟说:“左、右厢起于唐,本用李靖兵法,诸军各分左,右厢统之。”(《玉海》卷139)他指出了军队左、右厢的起源,却没有注意左,右厢含意的变化。大致自中唐以降,左、右厢已成为固定的军事编制单位,却又仍然保持了左、右翼的原意。[《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载高平之战,“乃令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滑州节度使白重赞将左居阵之西厢,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将右居阵之东厢”,这是将东厢作右翼,西厢作左翼。宋仁宗时的《武经总要》前集卷2《讲武》照抄唐朝军队操练布阵的情况,说:“左、右厢各为三军,上军在北,中军次之,下军在南,东西相向,中间相去容三百步。”这些都是左、右厢仍可作左、右翼的例证。]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择善骑射者千人为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厢,号曰英武军’,(《资治通鉴》卷220,《新唐书》卷50《兵志》),殿前射生手的左、右厢应为各有五百人的军事编制单位。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由宦官鱼朝恩统神策军,“其势寝盛,分为左,右厢”。[《资治通鉴》卷223。又《唐会要》卷72《京城诸军》说,唐德宗时,“兴元克复”,“始分神策为左、右厢,令内官窦文场,王希迁分知两厢兵马”。按神策军分左,右厢的时间,应以《通鉴》为准。]当时不仅是中央军,就是地方军也往往采用左、右厢的编制。例如在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郭子仪朔方军中,左厢兵马使叫张用济(《资治通鉴》卷221)。

    五代时,左、右厢的编制更为普遍,而且是作为高等的军事编制单位,“时诸军皆分左、右厢,厢各有主帅”(《资治通鉴》卷291注)。例如后周殿前司的铁骑、控鹤和侍卫司的龙捷、虎捷四大主力,都分左,右厢。周世宗嘉奖高平之战战功,任命韩令坤和赵弘殷(赵匡胤父)分别为龙捷左、右厢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和赵鼎分别为虎捷左、右厢都指挥使(《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宋太祖的开国功臣石守信,曾在后周任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兼管这两支大部队(《宋史》卷250《石守信传》)。北宋承袭周制,如捧日、天武、龙卫和神卫上四军,也分左、右厢。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还“特置马步军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殿前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分别由孔守正和范廷召担任(《长编》卷29十月甲子)。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一职,实际上也是沿用后周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的旧制。北宋厢一级的统兵官是厢都指挥使;除上四军外,如殿前司的马兵骁骑军、[《宋史》卷187《兵志》说骁骑军“咸平五年,分左、右厢”。据《长编》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巳,《玉海》卷139记载,骁骑军仅分“上、下军”,应是宋真宗后期已取消左。右厢的编制。]步兵虎翼军,[《宋史》卷187《兵志》不载殿前司的虎翼军分左,右厢,今据《长编》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已,《玉海》卷139。]侍卫马军司的骁捷军、骁武军、云翼军和侍卫步军司的虎翼军、勇捷军、威武军、清塞军、归恩军也分左、右厢,而其他大多数番号的禁兵却并无厢一级的编制。某些番号的禁军兵力很少,如殿前司的马兵清朔军仅有四指挥,擒戎军仅有五指挥,步兵宣威军仅有二指挥,神射军仅有五指挥,侍卫马司的忠猛军仅有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