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澄清汉服中的十个重大问题40种认识误区(第1/4页)  我在都市当灵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百名学者:澄清汉服中的十个重大问题40种认识误区[汉服吧]

    赵宗来傅奇傅路江

    4月5日(清明节),我们组织了近百名来自清华、北大、南大、社科院、中科院和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的学者以及部分民间文化机构的领导人联合发表了署名文章《奥运会服饰礼仪倡议书》,得到了众多媒体和同胞的热情支持。但是,也有部分网民,或错于常识,或误于逻辑,仍在极力反对。更有个别作家和学者不顾历史事实,肆意歪曲,制造障碍。因此,及时澄清一些问题,十分有必要。

    一、汉服一直是中国主流服装,“唐装”不是唐朝的服装

    汉语、汉字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语言文字,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国学”称之为“汉学”,不是仅仅指“汉朝之学”,我们的汉语、汉字也不仅仅指汉朝的语言文字。

    唐朝的服装仍然是以汉服为主流。时下流行的“唐装”,是借鉴了满清马褂而临时“设计”出来的,有唐之名而无唐之实。不澄清这个概念,是对国人的继续误导。

    二、“凸显特色”不如“凸显传统”

    某些设计师要设计有“中国元素”的服饰作为奥运礼服。我们认为不妥。与其“凸显中国的特色”,不如“凸显中国传统”。中国的服饰礼仪传统,是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如果要“凸显特色”,这就是最大的“特色”。

    “传统”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拼凑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中国传统”,是由中国的过去传到现在,又要从现在传到未来的那种统贯中国始终的“统”。因此,仅有“中国元素”不足以体现“传统”。我们无法用所谓的“中国元素”拼凑出“传统服饰”,就像无法嫁接出一种融合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兰花、月季等花卉的植物作为国花一样。因此,展现给世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服饰”是最佳选择。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山装、旗袍、西服、“唐装”都不能足以体现这一点。

    “设计——礼服”,这是把时装与礼服混同起来了。时装可以设计,而且必须要设计,因为它是随时变化、追求个性的;而礼服——比如,我们提倡的广义汉服中的“深衣”却不能设计,它的内涵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所以,它也不需要设计,只需要考证清楚加以制作,否则,不可能达到“还给世界五千年”的理想效果。

    当前的服装设计专家一般侧重于时装知识,对“礼仪之邦”的礼制大多不清楚,对“华夏文化”的“经典”不清楚。有位专家所设计出来的礼服,竟然是“左衽”,就可见一斑。连《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都不知道。他怎么去“设计”能体现传统的“礼服”出来?结果恐怕是令人失望的,相信难以得到民意的支持,稍有失误,反而会给奥运会的服饰礼仪留下无法消除的遗憾。

    三、不要空谈“民族性”与“国际化”

    关于礼仪服饰,有人提出要把“民族性”和“国际化”相结合。貌似有道理,其实不然。男女都是人,首先要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不男不女不能叫做“人化”;同样道理,中国与外国都是国,中国要像中国,各国要像各国,不中不西的中国绝对不能叫做“国际化”。刻意去迎合外国人的欣赏品味,把自己打扮成不伦不类的样子有必要吗?我们不应该对自己民族的形象如此不自尊自信。

    即使要“结合”,也不需要有意结合。在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