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澄清汉服中的十个重大问题40种认识误区(第2/4页)  我在都市当灵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加竞赛的时候,运动员身穿的是运动装,这是国际化的体现;奥运会发源于西方,如今在中国举行,而不是各自在自己的国家举行,也是国际化的体现。在运动场外,外国朋友见到的当今中国形象——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满街流行的西服牛仔,宛然“美国第二”,又何尝不是国际化?我们身穿华夏传统服装,所体现出来的是自尊自信、热情好客,而不是自高自大、骄横跋扈,因此,这与国际化没有什么冲突。多元的世界,由每一个健全的“一元”构成,国际化更需要健全、弘扬我们“这一元”,而不是把我们“这一元”丢掉!

    四、深衣是历代相传的礼仪服饰,和服、韩服源自中国

    深衣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五经”之一的《礼记》中有一篇专门的文章,题目就叫做《深衣》,这就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深衣一直流传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有《深衣考》,清人江永有《深衣考误》,因此,深衣在满清虽然在生活中暂时不见了,却并非失传了。就在五四运动之后,章太炎、钱玄同先生还曾经穿过深衣。现在,很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夏同胞,也在身穿深衣与汉服举行着活动,还有平时生活中也穿着汉服的,其中体现着深衣与汉服的强大生命力。

    有人担心,深衣与汉服是否能被今人接受,这是多余的担心。当前,因为深衣与汉服已经被迫中断了三百多年,平时就了解汉服的人就不多,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得到很高的支持率,也非常能够说明问题。从各个网站的调查来看,截止到4月18日中午12点,qq腾讯中支持率达83.44%,网易新闻中支持率为79.0%,搜狐中支持率为64.9%,网易奥运中支持率为63.0%。这些数字体现着民意,值得我们重视。

    有人说,穿上深衣与汉服会被认为是日本人、韩国人,更是多余的担心。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都是从“汉服”演变而成的,其中体现出来的是东亚文化传统在历史上的密切联系。只能说和服、韩服像汉服,而不能说汉服像和服、韩服。谁会说某人的父母像他们的儿女?哪个父母会因为长得像儿女就羞于见人呢?因此,这样的担心,不仅多余,而且可笑。

    五、用深衣和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

    有一些不支持汉服的朋友认为,只要一提“汉服”这个词,就成了“民族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这是极大的误解。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深衣正是体现这种精神的礼服。汉服则是汉民族的形象视觉系统。

    我们把深衣从广义的汉服之中凸显出来,目的就是要减少人们的误解。首先,因为深衣是产生并确立在56民族产生之前的服装,把它作为由56民族构成的代表国家形象的服装,与“刻意宣扬民族的东西”无丝毫关系,恰恰相反,这只能有利于56民族的团结。其次,我们沿用“深衣”这个传统的称谓,就像“纱丽”、“奥黛”、“和服”一样,不直接用族群的名称来命名,这样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稳固。其三,56民族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没有一种象征这个整体的代表服饰,就像我们出国的时候、在联合国的时候,不能说56民族各自都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一样。最后,炎黄子孙并非仅仅局限在国内,而是遍布于世界各地,有了深衣更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提倡“汉服”,能说就是“大汉族主义”吗?更不能!首先,我们不能说采用“汉语”、“汉字”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的代表,不能说是“大汉族主义”;把56民族分化之前就有的广义的“汉服”中的“深衣”作为中国的代表服装更不是“大汉族主义”。其次,当前中国的56民族中,55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尊重他们的服装,不需要我们再去倡议。因为惟独汉族还没有,所以我们倡议把“汉服”作为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