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八章 三战河北 九(第1/3页)  万里山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蒲州城东五十里处,一座座白色军帐赫然挺立,锦旗飘舞之处,大营竟绵延数里之遥。这便是大唐王朝用来平定安禄山叛军的主力—京畿禁军外加川军一部,而驻扎在此的却只是唐军中军大营,至于由阿史那承庆统领的一万前锋已经身在百里之外了。

    大营主帐内,几名瑞王麾下的大将都是正襟危立,有鉴于上回在潼关时众人一致请令发兵结果虽然如愿却被李佑大斥的经历,这次一众将领们却是再不敢造次,纵然心中巴不得这瑞王殿下能速速下令直捣洛阳,但面上却都是一脸凝重,谁都不敢妄出一言。

    隔了半晌,倒是李佑见这些虎背狼腰的大汉们个个神情肃然地站在帐中,那模样是明明有话,却不能直说,想来憋着的滋味的确不大好受。于是,便听他“呵呵”一笑,随即道:“诸位大可不必如此,本王自非蛮横之人,然则前番乃是尔等结众请命,自然不同于今日。是以,既然是共商军务,大家理应各抒己见,不必拘泥,本王断不会因言罪人。”

    这话一出,不但原本居于李佑麾下的黑齿岩刚,高秀岩等人,就是新近才加入禁军的马燧,李晟也是松了一口气。毕竟跟着一个从不顾下属意见的主将,日子可不大好过,尽管这位瑞王殿下不久前指挥他们已在潼关下大败叛军。

    李佑见状,知道众人已然放下心来,于是当下也不待有人发问,便当先言道:“你等定是认为以我军目前之势,理当一鼓作气全力往攻洛阳才是,却为何在出潼关之后,一路放慢行军之速,然否?”

    这话却是正说中了众人心思,连那一向沉稳的马重国也大是不解,毕竟叛军前部数万兵马折戟潼关,此时正是全力进取的大好时机。何况,目下安禄山竟然占据东都洛阳,还称帝建立大燕国,这不啻于对大唐明目张胆的挑战,若说前番他举兵谋反已是罪不可赦,此番称帝之举则无疑是在挑衅大唐朝的最后忍耐力。是以,但凡忠于唐室的臣子早就个个摩拳擦掌,最好早日将安禄山抓住,处以极刑,以平天下之恨。这些已经是在长安的满朝文武于此些时日常挂在嘴边的话了,李佑大营距离京城虽然不近,但往来消息传递却是极为灵便,因此大营之内,一众官兵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是急切求战,只不料既是统帅又身为皇室的瑞王殿下,竟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这却令人着实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这时既然他亲口说了,众人也就屏息凝神听他将原委说了出来。却听李佑起身指着帐内屏风上的一副木图道:“你们看,目下叛贼虽然据有东都,但前进之路已被我军封死。若要一力强攻,非是不可,但安禄山必须亲自统兵,且将麾下大军悉数征集齐备。然则,若是如此行事,只怕原本便是暗流汹涌的河北各地反抗愈加激烈,这又岂是安禄山愿看到的?与此同时,北方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直接威胁叛贼老巢范阳,而魏相四州防御使李光弼也在南线挡住了叛军蔡希德部个攻势。诸位都是久历沙场之人,试问如此形势之下,换作是你们,当作何打算?”

    听李佑这般动问,众人略一沉思,便听那马重国道:“回禀殿下,以末将之见,想来那安禄山不会集大兵出洛阳与我等硬战,但若是贼军闻风而逃回范阳,同时再于途中多加掳掠,则后果堪虞。而且,贼军若是败退,东都首当其冲,必遭洗掠,如此这一恐不利殿下平叛啊。”其实,他身为李佑亲信,最后一句自然是提醒对方,若是东都被毁,只怕有损于其声名。

    然而,他话音刚落,却听那李晟出列言道:“禀殿下,末将以为马将军之言虽然甚有道理,然则却并非万全。依末将浅见,凭着安禄山的性子,理当不会就此撤出洛阳。毕竟他的大燕国才建成不过数日,此时若退,于军心士气而言比之不入洛阳称帝打击更重。而且,此贼目下有坚城可峙,又自恃麾下兵马强悍,未必就会将前番兵败潼关之事放在眼里。是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