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五章 三战河北 六(第1/3页)  万里山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一年的大唐东都洛阳,显然不同于以往。自高祖李渊定都长安之后,洛阳虽为陪都,但因其地利之便以及盛名久负,使其地位一直在北都太原之上。而武周时更取代长安成为其都城,是以其规制及宫室均按国都而定。同样,有唐一代,洛阳置百官及宗庙,以便皇帝及宗室时常至此巡幸。而当今太上皇,前时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便曾数度到此巡游。为此当时的宰相张九龄还曾直言相劝,结果在李林甫的挑拨之下,玄宗为此心中十分不悦,这也为张九龄后来罢相埋下了伏笔,当然这却是往事了。

    但洛阳城规模之大,却是当时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而若论文物风流倒也不在后者之下。只是,此时的洛阳留后裴仁庆却一点也没有平素的风流儒雅,相反却是一副焦急惊惶的样子,即便这般模样只是出现在府衙内院。

    这位大唐朝的东都留后c尚书左仆射,此刻正因叛军的兵临城下而六神无主。凭心而论,这裴仁庆固是出自名门显贵,平日里生活也多是奢豪铺张,但秉政洛阳这三年来,总也算是风调雨顺,民丰物饶。以往,因为洛阳总是大唐陪都,其中不乏众多王公贵族或其子弟,这伙人碰在一处自然难免生出嫌隙,闹事之后,不但难以平息,最遭难的往往还是洛阳百姓。但这位裴大人似乎尤擅左右逢源之术,不仅将各方打点妥当,还能做到丝毫不去扰民,这便是其难能可贵之处了。

    然而,随着安禄山反叛,一路引兵向西,势如破竹之下,又因接到朝廷明令,洛阳城在短短一月之内撤出百姓壮丁数十万人,至于闻风而逃的行商走卒更是不计其数。偌大一座名城陡然之间竟成了空城一般,却是令那些仍旧迷恋不去的才子们扼腕而叹。不过,也仅仅如此罢了,很快随着叛军兵锋临近,便是那些素来高歌义士,最为慷慨的书生俊杰们也大都脚底抹油了。仍在洛阳的除了穷困至极缺了盘缠,便是那些家底殷实,不及撤走,又心存侥幸之人了。当然,在那些人中也不乏对唐廷不满,意图建下拥立之功的人,只是尚在少数罢了。

    面对这般情景,平素文才风流,长袖善舞的裴仁庆可是一筹莫展了。他可不是想要为国尽忠,或是替留在洛阳的百姓着想才留下的,内中原因便只是因为朝廷的一纸诏书而已。在撤走洛阳含嘉仓数十万石粮食以及超过此数的百姓之后,朝廷令他“须竭心尽力,守备洛阳,非到诏书另下之日,不得擅离职守。”同时,还给了他一个羽林亲军大将军的武职,当真令只会舞文弄墨的他啼笑皆非。

    但那时叛军距离洛阳尚远,还不觉得如何。待到此时敌人十万大军云集距此不过百余里的焦县时,情势可就真真危急起来了。裴仁庆虽将自家家眷早就送去长安堂兄家,但他可不想就这般死去,毕竟自己方才不过四十有六岁,虽然见惯了官场勾心斗角的他早就无心于仕途,但拿着厚禄吃喝玩乐的日子也是逍遥的紧。更何况,身边还有死活不肯离他而去的宠妾,这一切又怎令他愿与这洛阳城共存亡呢?

    坦白说,对于或守或降这两条路,他都曾考虑过。但若是一心守卫此城,先不提那帮老爷兵疲懒不可靠,就是以洛阳如此巨城,区区一万五千余人如何能起得了作用,用来单单防卫一座城门还差不多。而若是投降的话,心思灵便的他一想到那安庆忠一门被杨国忠在长安屠戮殆尽,心中便不自禁地发起慌来,要知道,他的外祖母可是地地道道的大唐清远郡主,若非祖上与韦后之乱牵扯在一处,他此时怕是该当叫李仁庆才对。因此怎么说,他也算是个皇亲国戚,若教安禄山这等蛮人知道了,天晓得会将自己如何处置,以慰他儿子在天之灵。这决非危言耸听,因为在裴仁庆看来,眼望着长安几万皇族伸不上手的安禄山实在很有这种可能。当然,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纵然无心政治,但骨子里的那般朝廷贵戚的骄傲实在很难令他向一个反贼称臣投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