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神器营乃是李佑回京之后日夜所思而得,待玄宗下旨命他整顿禁军之后,便从随同入京的虎贲营士卒中挑选了一百五十名健壮机灵之人独自编成了这支大唐的新军。而神器营之名取自后世神机二字,原本意指军中火器部队,当然以现在李佑手下的这些军器远不足以称为火器营,是以,其名自也略有不同。
只是比之唐军其余部队,却已是截然不同了。该营士兵虽然个个能通马,步,水战,而且无论弓弩,陌刀也俱是精熟,但自从入得这神器营之后,却不再似往常一般将大部训练时间用于操演刀法,箭术,而专于熟悉各类希奇古怪,却又似曾相识的新式军械。
说奇怪是因为这批自蜀地千里迢迢运至京城的武器从来不曾为人所见识过,而论熟悉,久经沙场的一众前虎贲兵士们早已发现无论何种军械其中必有弓箭机关等物,只是不明其理罢了。
原来,早在巴蜀之时,李佑已经在剑南节度使治下设立了一个军器处,对外只称专责维护及改良蜀军各类甲胄,军械。实际则由一心热衷炼取丹药的薛据总领,结合招募而来的一大批能工巧匠,专志于发展以火药为推进动力的新式投射兵器。而李佑虽对具体技术也就一知半解,但现代科学研究出的黑火药配方,他却是记的一清二楚,即所谓的“一硝二磺三木炭”。这种分成是按照后世工业生产标准而定,威力极大,而且若是包装得法,并不容易爆炸,当然此物易燃之性仍不可避免,因此为防发生意外,神器营四周草木皆被铲平,其后更环绕营地修建了青石围墙,并在四角布以嘹望塔楼。
这般做法,一则避免因意外而出的爆炸损伤,二来也可防范外间有心之人获得这大唐朝的顶级机密。须知,那时战场上,除了用箭簇裹上麻布沾湿油脂,从而将其引燃的“火箭”外,尚无其他火器出现,如神器营之军械一旦出现,势必引发轩然大波,战场形势也会因之受到极大影响。于李佑而言,当然不想将此等武器泄露出去,尤其在大乱随时可能到来之时。
由于李佑本身对这火箭技术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大概知道些有关于宋,元,明时期的古代火箭原理及其著名战例。因此,在巴蜀特建兵营中的各种操作实际都是由薛据等人主管,而且那时李佑自己尚在吐蕃境内作战,又哪有时间亲自去指导了。但为求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一众工匠对于研究此类军器的热情,他还是特地许下了重诺,又将其亲属一同安置在成都郊外一处山庄之中,名为方便众人探视,实则也是为了更好控制那些得以接触机密的工匠们,以其亲人为质,也就不怕他们生出歹心了。这般手段虽然未必称得上光明磊落,但事关重大,时候又是紧迫非常,也就不得不行此权宜之计了。
只是于一众工匠而言,虽然对那瑞王许下的封官赏爵不敢生出幻想,但他言语中答应并且不久便即付诸实施的各种赏赐确实丰厚无比,着实让这些从来不为人所重视的巧匠们喜笑颜开,并从此死心塌地投入到这火器研究上来。
对于最先想到的火箭,李佑在赶赴南疆战场之前,只是给众人提了个大概,包括一些结构及装药等等。只因他自己知之不详,并不敢多说,否则他口误事,若是试验之时因此而产生偏差导致伤亡,则是得不偿失了。不过,所幸的是,在李佑的“激励”下,以及那薛据的倾情投入中,那帮子工匠们还当真在战事后期创出了真正意义的火箭,而这等武器无论在外形还是作用原理上,都同历史上两百多年后的晚辈们极其相似。
这火箭在古时,亦称之为飞火,由箭头c箭杆c箭羽和火药筒四大部分构成。火药筒外壳用竹筒或硬纸筒制作,里面填充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孔引出导火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其实这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若对比于现代火箭,其中火药筒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