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小顾老爷(第2/3页)  大荣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百余人,匪首麻十一被伏诛,只有少数土匪乘着天黑跑了出去。

    这件事捅破了天,三司问审之下主谋何四保被诛灭九族;县令赵正修御下不严,渎职失察,被革职查办。

    也许是悔恨自己无能连累一方百姓,赵正修在离集安县不远的白山上修了一座简陋的寺庙,取名曰白山寺,在那里剃度为僧,为本县的百姓日夜念经祈福。

    而唯一赢家马进财因平匪有功升为千户,驻扎在集安县与富秋县交界,防止两地再次发生民变。

    九月,吏部平调滇南布政司都事顾危为新任集安县县令。

    说起这顾危也是个传奇人物。

    顾危,不知是何方人士,永丰元年,顾危随母流落到集安县,其母亡故,顾危被恰巧路过的集安县新任县令赵正修收养。

    顾危是个远近闻名的神童,他两岁时就能背得古文,五岁时就能做得七言,十岁就能写得一手好骈文,之后的县试c府试c院试他更是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成为整个滇南这么些年来第一个小三元,时年仅仅十三岁。

    永丰六年,原礼部侍郎王之儒c原大理寺寺丞刘芳等被太子李表桢平反,恢复官身,下放到滇南,王之儒为滇南布政使,刘芳为滇南广平府知府。

    永丰十五年,顾危参加乡试,一举夺得魁首,成为解元,这是大荣朝史上最年轻的解元郎。顾危一下子出了名,每天前来拜会神童的人不计其数,拜媒求亲的人都快把他家门槛踏破,同年九月,经刘芳引荐,顾危正式拜滇南布政使王之儒为师。

    外有一省最高长官为师,手里握着“小三元”和“解元”几个名头,众人原以为顾危在科举这条路上一定是高歌猛进,金榜题名指日可待,不曾想他在春闱时栽了个大跟头,只得了个三甲提名,同进士出身,一时间引得周围人大叹伤仲永。

    永丰十六年,在王之儒的运作下,顾危被调配到滇南布政司任都事。

    永丰十七年,何四保勾结土匪麻十一攻击集安县军户所,何四保被诛灭九族,县令赵正修被革职查办,户部调任顾危为新任集安县县令。

    当时的集安县外有乱民,内有庸吏,已经被何四保祸害得不成样子了,没人看好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县令能给集安县带来多大的变化,可这残破的集安县偏生让他给救了回来。

    刚上任,顾危便下令免除徭役,作乱的乱民只诛首恶,不连坐家族乡里,协从者无罪,释放回乡。

    他又派人逐村逐村地架施粥棚,安抚百姓,他经常亲自去粥棚巡视,防止施粥的衙役中饱私囊或恶行伤人,他还带着乡里的里正c乡老等提油提肉到遭灾的百姓家慰问,大肆宣扬官民一家亲。

    之后他召集县里大户募捐,大户纷纷响应,捐钱捐粮,其中以林家c段家c郭家出力最多。

    百姓安抚好了,大户的钱粮到库了,顾危开始实行‘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第一个就是修丰年渠。

    丰年渠是一条弓形的水渠,它从龙川江的上游引入,在集安县境内拐个弯,再从龙川江的下游流出,有了丰年渠,再在丰年渠的基础上修建水网,集安县可灌溉水源就能大大增加。

    第二个修的是县里的驰道网。

    顾危以大字报的形式向各乡各里提出“要致富,先修路”c“大路修到家门口,幸福生活在招手”等种种口号,在一县之尊的号召下,集安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修路运动。

    那段日子顾危带着集安县的领导班子吃住在工地,与民同吃,与民同睡,与民同苦,与民同乐,如此亲政爱民,自然得到了集安县民众一致爱戴。

    便利的水路网,使得大量的瘦田变良田,使得更多的荒地被开垦;驰道网的架设,使得集安县的交通变得便利,其他镇县的山货买卖慢慢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