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章 73.安固国本(第1/3页)  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朱由校得知鼎鼎大名的徐霞客就在京师时,顿时两眼放光恨不得立刻去拜见这位大师。徐霞客在当时被普通人当成疯子看待,他的游记也不过是一位旅行家的随笔,可在朱由校眼中他却是神一样的男人,无论是他的阅历,还是他的著作,对于铺设公路网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此外这位大师的背后还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史书记载徐母心胸豁达,通晓情理,可谓“弘祖之奇,孺人成之”,这段佳话可与孟母三迁媲美。

    正午时分,朱由校按捺着激动的心情,像往常一样请一些老臣一同用膳,一位是火器狂魔毕懋康,另一位便是举荐徐弘祖的黄五部。自古伴君如伴虎,即便朱由校性情温和,礼贤下士,但这些久在宦海的人精却懂得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一直毕恭毕敬,显得非常拘束。

    朱由校见两人过于谨慎,便开玩笑的说道:

    “以前朕的饮食不过是四菜一汤,所以不好意思请各位爱卿吃饭。如今朝廷财政有所改观,朕用这六菜一汤的排场请客,你们竟然不动筷子,难道还要再加个菜不成?”

    要说皇帝节俭是出了名的,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真要亲身体会却是另一番感慨。两位老臣知道小皇帝一心为了中兴大明江山,不惜从牙缝里挤出银子给六部筹措经费,吃的用的都是县吏的标准,不免老泪纵横,真情流露让在场人唏嘘不已。

    眼见两人御前失仪,王安故意咳嗽一声,和声说道:

    “两位老大人不必担忧,万岁爷龙体康健,菜品虽少但饭量不减,而且这些蔬菜都是万岁爷亲自培育的,可见对两位大人的厚爱。”

    两人听到王安的解释,顿时收起眼泪就要叩头请罪。朱由校心想吃个饭也这么麻烦,这明朝的礼仪真是多的让人讨厌,不等两人开口说话,便翻开一封往年的奏折念了起来。

    “朝廷为了大兴土木,四处搜刮民财,逼得百姓卖妻鬻儿。由于连年天灾,很多地方出现易子相食的惨状,就连在边疆打仗的将士也要饿着肚子。即便如此宫中还是奢华挥霍,耗尽民间膏血。臣恳切陛下大悔前愆,一更旧辙,收罗人才,以济时艰,罢税停捐,与民休息。”

    这封奏折是万历四十四年黄克缵冒死劝谏神宗的存档,朱由校一直放在书案上,闲暇时总要读上一遍。做皇帝很舒服,但做一位好皇帝却很辛苦,想成为明君更要十年如一日。朱由校以此来勉励自己要勤俭持家,切不可贪享荣华富贵。

    当他读完其中一段,黄克缵早已木若呆鸡,不知皇帝有何用意。朱由校也没打算和他卖关子,和蔼的说道:

    “黄爱卿,你曾为神宗c光宗的心腹之臣,又辅佐朕登基,在三案中执意持平居中,两不依附。朕很看重你的人品,时常读你这本奏折,自觉受益匪浅。”

    黄克缵听到皇帝刚才念这本奏折时特别流畅,不像是第一次翻阅,早已猜到七八分。又听皇帝亲口解释,顿时舒缓一口气道:

    “陛下登基三年,大明江山早已变了模样。如今百业俱兴,国强民富,已经初现盛世的模样。老臣认为受职自有定分,名节千古不磨,只愿追随明君左右,肝脑涂地以期能中兴我朝。”

    他这话说的正义凛然,掷地有声,朱由校听来也是一阵感慨,暗想此人在宦海沉浮三十余载,历任六部中的五部尚书,两次被受为顾命大臣,不结党不奉承,两袖清风,兢兢业业。如今七十三岁的高龄还活跃在一线岗位上,为国为民燃烧自己的残躯,堪称国家之重器,民族之脊梁。

    至于那位火器狂魔毕懋康,虽然是科学怪才,但毕竟也是墨汁里泡出来的,情商和智商都属一流。他见黄克缵深得皇帝器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这里用膳绝非偶然,乘机说道:

    “陛下,臣也曾读过黄尚书的一本奏折。”

    朱由校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