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第1/3页)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的少年时代,正赶上农业合作化、反右、人民公社、、吃食堂那个时期。那个时期,自己虽然年龄还不大,但是有些事情依稀还能回忆起——那是每个人的思想,跟不上时事变化的时期,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土改完了没过几年,就实行农业合作化了,先是互助组,后是初级社,又是高级社,最后是人民公社。

    互助组,是自己找自己投脾气对劲儿的,你家有这个优势,我家有那个优势,结合在一块,实行互补,达到促进生产发展的目的。

    我们家四个寡妇(加上我婶子)三个孩子,没有优势,只能给人家增添累赘,没有人愿意跟我们家互助,互助组,我们家没有互助成,初级社,是在上级的号召下,几个互助组自愿的结合起来成立初级社,到了高级社,就是甭管你这个家庭有没有优势,还是愿意不愿意入社,就都得入社了。

    我们家,是农村成立高级社时入的社,那是一九五六年,那时我还小,事情是个什么过场都是听人说的。大家的土地都无偿的归一块儿去了,两个母亲(二妈和三妈)作为二等劳动力每人做成四十块钱以八十块钱的劳动力股入了社,刚使了二年的小毛驴和它配套的鞍子笼驮做了八十块钱以八十块钱的资产股入了社。

    入了社后,大家都是社里的人了,两个母亲再不为春天耠不上地,夏天锄不上地着急了。但是两个母亲每天都得去社里上工了,两个小脚女人上社里能干什么活哪?春天耠地打砘子。男人大脚片子杵进“熟地 ”也许脚就踩进一寸深,而小脚女人杵进熟地就要有两寸深,中国女人的小脚,封建社会的设计是在屋里操持家务,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而此时却要上社里劳动,别人家的小脚女人因家里有当时当道的老爷们,可以不出工,而我们家没有老爷们,不出工,这七口之家以何为生,两个母亲当做这七口之家的经济支柱天天要到社里去劳动。两个母亲脚小,春天脚杵进熟地,土末脚面子鞋拔不出来,夏天薅苗脚杵进湿地鞋拔不出来,两个母亲把鞋的后跟缝了两根带子往前一拢栓在脚脖子上。

    入了社后,两个母亲虽然不为春天耠不上地发愁了,但是母亲的人以后就是社里的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都卖给了社里,再也不能出去给人缝穷挣那一天五毛钱了,两个母亲养着三个孩子还有两个上了年纪的老女人,而仅凭她们两个的劳动也只能给一些粮食,而就是这些粮食凭她们两人的劳动也换不回来,每年还要记上亏欠社里的账。

    像母亲这样丧夫而不愿改嫁的女人,在农村也不是仅仅我母亲她们三个,但人家有的却靠女人的特长找些外快,三个母亲却没有这样做,她们养个猪养几只鸡,两个母亲都勤劳也手巧,揽一些别的妇女干不了的活儿自己干,她们能干什么别的女人干不了的活哪?那时冬天天气比现在冷,男人出门入户稍微经济宽余一点的都要穿个皮袄,皮袄要吊个面子,这是松女人干不了的活儿,而两个母亲却能干。说她们手巧也行,说她们生活所迫也可以,生活使她们绞尽脑汁把别的女人不会的活儿自己弄会了,因为母亲们白天都要去社里上工,那些活儿都是母亲打“夜做”干的,母亲点上煤油灯,鸡多会儿不叫头遍多会儿不去睡觉。夜里我翻了一下身,煤油灯的亮光把我的眼睛刺睁开了,看到妈妈正在认针,我把棉袄搧在眼睛上遮住了煤油灯的亮光,我睡着了,等我又醒了的时候,看到妈妈正在续棉花妈妈吊好一个皮袄人家给五块钱,这五块钱对于一个没有老爷们的家庭可能管好大事啊!给我们做衣服,给我们买书买本

    入了社以后到了节假日,学校的老师号召学生回社里劳动,十来岁的孩子能干什么啊!让我们去薅苗。队长在地头儿给我们讲解怎么薅苗,说“对儿棵 ”得间去一棵,实际“对儿棵”是两棵种子种在一块儿长出的苗叫对儿棵,而也有一棵种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