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八章刘元允的晚年和他的子孙们(第2/5页)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个孙女。儿子到时候得娶媳妇,闺女到时候得出聘,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而这孙子一个个长大还要给他们娶媳妇,孙女一个个长大,还要给

    她们找主嫁人。

    那老哥儿六个和老姑奶奶本是挨肩的,一个比一个小三岁,他们的孩子这个跟那个能差多少呢?有一边儿大的,也有相差一两岁的,这就造成了刘家的喜事年年有,刘家的媳妇年年娶,人多了,那有一碗水端得都那么平呢?大房说二房娶媳妇彩礼给多了,三房又嫌自家的媳妇彩礼给得少,买来了布料,请来了裁缝,这屋的媳妇喜欢穿红的,而那屋的媳妇又喜欢穿绿的,厨房今天做了稀的,而有的人不喜欢吃稀的,想吃干的,厨房做了干的,而有的人又想吃稀的了。

    五百亩地是种黄豆还是种黑豆,是种高梁还是种老玉米,是该锄、该耪、该收,还是该割,大事小事都要向刘元允来请示,刘元允虽然不做买卖了,但是他的脑子并没闲下来,这样的生活又过了十二年,也就是到了一九零一年,闹过了义和团杀二毛子那年,刘掌柜已经七十二岁了,他有些支撑不住了,他累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分家是早晚的事,趁着自己还明白,把家分了吧,一是自己能歇歇心,二是省得自己死了以后因分家不公打架、升天、闹饥荒。

    刘掌柜有六处宅子,一个儿子分了一处,有五百亩地,一个儿子分了八十亩,剩下的二十亩他自己养老。

    在刘掌柜这诸多子孙中老大分了八十亩地,先后娶了两房媳妇,未得一子一女。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延续香火,只能抱养别人的孩子,或者过继同宗的孩子,按照规距,老大过继,就应该过继老二的,可老二家就哥儿两个,过继给人家一个,自己还剩哥儿一个,自家发孤,没有过继走。而老三家有弟兄五个,就从老三家过继了一个,这样的过继法儿不符合伦理,混顶了“穴道”得罪了上苍,使得老二家下一代出了个残疾人,老三家的当代出了个残疾人,这两个残疾人本都是无病无灾的,后来老三家的儿子“老三”因有病吃药而变成了哑吧,老二家的孙子年轻轻的冻掉了十个脚趾头。

    老三家有弟兄五个,过继出一个还剩四个,后来他们小哥们又分家,一人分了二十亩地,每人分了二十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哥儿四个到后来有生一个小子的,有生二个小子的,还有生五个小子的,二十亩地五个人分,一人分得四亩地,解放了,一九四九划成份,自然划成了贫农,而其他那儿几个“小哥儿们”们也有划成中农的,也有划成下中农的。

    刘掌柜家的老四是闺女,那么老五——按兄弟排行是“老四”按儿女大排行是老五。

    五爷生有二女一子,两个闺女出嫁,家里只剩下一个儿子,五爷家里人口轻巧,过日子勤奋,脑袋瓜儿又灵活,在原来得到的祖业产上,后来又发达了些,他是怎么发达的呢?

    一九零九年,詹天佑修通了京张铁路,在延庆州康庄设置了火车站,四里八乡有到康庄去坐火车的,从康庄下了火车有到四里八乡去的,这就需要运输工具,把上火车的和下火车的各运到他们想去的地方,那年月没有汽车,低档的运输工具是毛驴儿,高档的是“轿车子”所谓轿车子,就是前面一个马或骡子拉着一个有蓬子的车,这个蓬子在车上像个小屋子,四外有窗户,前面有门帘,是进出人的地方,车子能容纳两三个人,轿车子能遮风避雨挡日头,如果把那阵儿“驮脚”的毛驴儿比作现在趴活“摩的”,那么轿车子,就可以比作现在拉活儿的“桑塔娜”了,五爷家栓了两个轿车子,在康庄上下火车的旅客,有有钱的人,有钱的雇轿车子,图个舒坦、快捷;有没钱的,没钱的骑毛驴,风吹日晒,图个省钱。轿车子拉人价格贵,利润高,但是,不是什么人家都能栓得起和养得起这轿车子的,五爷家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