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曹丕(第1/9页)  曹门三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评论大家

    曹丕在称帝之前就以“副君之重”主持文坛与吴质书说道:“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可见当时曹丕和文士们是很亲密也是很投机的

    从他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以看出曹丕对文学是很重视的而他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典论·论文》便集中的表达了他的见解:

    首先在《典论·论文》中曹丕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了文学和其他著作的区别研究了文体对风格的要求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文体论其中说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即是从根本上说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体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点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时代文史哲相互夹杂浑然一体着眼点在“本”而不在“末”;两汉时期虽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学之外但也沒有系统性的提出文学的体裁和类别把“本”“末”结合起來提出文体论的这一创造性观点的就是曹丕

    当然曹丕对文体的阐述也并不十分具体但他的观点对后來文体论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魏征的《群书治要》收集的桓范的《世要论》中的《序作》c《赞象》c《铭诔》就可以说是对曹丕的观点的详细阐释与发展其中“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就是曹丕的“书论宜理”的意思桓范批评汉碑铭文之虚妄就是对曹丕“铭诔尚实”的阐释又如刘勰《文心雕龙》从《辩骚》到《书记》二十一篇都是从文学本身出发对文体论的研究后來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所分立的“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科也完全与曹丕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类似

    可见曹丕文体论的提出既划清了文艺作品与其他思想类历史类等作品的界限有推动了后世对文体的研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曹丕所认为的“尚实”的不仅局限于铭诔之中他在《答卞兰教》中说“赋者言事类之因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可见他认为其它文体的作品同样应该“尚实”其实曹丕本來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人《折杨柳行》中明说了“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这样的思想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气”來论作家及其作品的观点在《典论·论文》中他就以“气”來论建安七子:“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楼》c《槐赋》c《征思》于之《玄猿》c《漏卮》c《圆扇》c《橘赋》虽张c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c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作“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c班〔之〕俦也”那么曹丕所说的“气”到底所指为何呢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夫翟备色而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之乏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这里刘勰所提出的“风骨”其实就是对曹丕的“气”的具体阐释纪均评道“气即风骨更无本末”《风骨》篇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还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乏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念也”也就是说作品沒有了思想感情是不会有风骨的也就不会有气可见曹丕所说的“气”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也就是作品的风格

    文学成就

    曹丕生活的主要时期是在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