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让孩子过一点穷日子(第1/9页)  财商教育我的孩子会理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c富了更应该“穷”孩子

    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建议,现代父母应培养孩子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c处理物质c了解物质匮乏与金钱极限。培养孩子的这几大能力,要把握好一个前提――再富也要“穷”孩子。正如一位富有的私营企业主说:“千金难买幼时艰,孩子还是粗茶淡饭好,他的未来还得靠自己去奋斗。”

    孩子如果生活在父母创造的财富中,就会缺乏向上的动力和竞争的意识,就会恣意享用父母的金钱,而不会再去饱偿寒窗之苦,生活之艰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境富裕的父母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女而用心良苦,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太多的优越生活,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父母都给他创造了足够好的条件,然而,这种良苦的用心却容易让孩子养成一种惰性,不在学习上下功夫,在生活上也不能自理,反而在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c自私c狭隘等不健康心态方面倒是很“出色”。

    还有一些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父母亲,为了子女,他们可谓倾其所有,不惜一切代价,宁愿自己吃苦受罪,也要给子女创造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要求只有一个――只要学习好。然而,他们的付出,孩子们并不领情,当然父母的愿望也会落空。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富人家的孩子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物欲c金钱的诱惑,教育好子女让家庭昌盛,并经久不衰比什么都重要。”是的,父母应该尝试一种教育观念――富了更应该“穷”孩子。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腰缠万贯的父亲只送给他一枚硬币作礼物,并告诉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闯一闯。”

    后来,取得巨大成功的戴维?布瑞纳在回首往事时,他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戴维?布瑞纳的父亲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富裕容易让孩子变得慵懒懈怠c贪图享受c自高自大c萎靡不振。是的,孩子如果生活在父母创造的财富中,就会缺乏向上的动力和竞争的意识,就会恣意享用父母的金钱,而不会再去饱偿寒窗之苦,生活之艰

    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悉尼一家妇产科医院,一对夫妻来做胎前检查,妻子进诊室里面见医生去了,丈夫便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外面大厅等候。

    一会儿,两岁的女儿闹着说要喝水,父亲于是便在身边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拿了一个免费纸杯,走进洗手间接了一杯自来水递到了孩子手里(在澳洲,自来水经过净化后可以饮用)――那位父亲不是买不到饮料,因为自动售货机正在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乐和橙汁。

    实际上,那位父亲也不是买不起饮料,因为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主管,有着几十万美元的年薪。

    这是一个富了也要“穷”孩子的典型例子。遗憾的是,中国的很多父母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说,中国孩子的娇生惯养早已是司空见惯,孩子一渴,雪碧c可乐c冰茶随便来,只要是孩子喜欢。父母省吃俭用,钱几乎全用在了孩子身上,而澳洲父母却只让口渴的女儿自己去喝自来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这个花朵应该是经过风雨洗礼再见彩虹的花朵,而不是温室里娇嫩的小花。

    古今中外,那些成就光辉伟业的人大都出生于贫寒的家庭,有一个贫穷的童年。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真理――自古贫家出才子。也就是说,那些成功的人多是穷孩子。这个现象曾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并以此为命题,专门进行研究。

    那么,为什么成功的人多是穷孩子呢?有专家认为,在贫穷面前,穷人家的孩子心理要更加“早熟”一些,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要高一些,控制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