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节(第2/5页)  汪曾祺小说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郑板桥有些瓜葛。店铺里等他唱了几句“老渔翁,一钓竿”,就会往柜台上丢一个铜板。他们是很清高的,取钱都不用手,只是用两片简板一夹,咚的一声丢在渔鼓筒里。另外两等,一是耍青龙即耍蛇的,一是吹筒子的。耍青龙的弄两条菜花蛇盘在脖子上,蛇信子簌簌地直探。吹筒子的吹一个外面包了火赤练蛇皮的竹筒,“布呜”声音很难听,样子也难看。他们之一要是往店堂一站,半天不走,这家店铺就甭打算做生意了:女人c孩子都吓得远远地绕开走了。照规矩不知是谁定的规矩,这两等,李三是有权赶他们走的。然而他偏不赶,只是在一个背人处把他们拦住,向他们索要例规。讨价还价,照例要争执半天。双方会谈的地方,最多的是官茅房公共厕所。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篙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1: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2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c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c笃c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