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第2/4页)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汪文言的官场生涯,是从监狱开始的,那时候,他是监狱的看守。作为一名优秀的看守,他忠实履行了守护监狱c训斥犯人c收取贿赂c拿黑钱的职责。

    由于业务干得相当不错,在上级(收过钱的)和同僚(都是同伙)的一致推荐下,他进入了县衙,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开展自己的光辉事业。

    值得表扬的是,此人虽然长期和流氓地痞打交道,不光彩的事情也没少干,但为人还是很不错的,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朋友。但凡认识他的,就算走投无路,只要找上门来,他都能帮人一把,江湖朋友纷纷前来蹭饭,被誉为当代宋江。

    就这样,汪文言的名头越来越响,关系越来越野,越来越能办事,连知县搞不定的事情,都要找他帮忙。家里跟宋江一样,经常宾客盈门,什么人都有,既有晁盖之类的江洋大盗,又有李逵之流的亡命之徒,上门的礼仪也差不多,总是“叩头就拜”,酒足饭饱拿钱之后,就甘心做小弟,四处传扬汪先生的优秀品格。

    在无数志愿宣传员的帮助下,汪先生逐渐威名远播,终于打出县城,走向全省,波及全国。

    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只是一个县衙的小人物,直到有一天,他的名声传到了一个人的耳中。

    这个人叫于玉立,时任刑部员外郎。

    这位于员外郎官职不算太高,但想法不低,经常四处串门拉关系,他听说汪文言的名声后,便主动找上门去,特聘汪先生到京城,发挥特长,为他打探消息。

    汪先生岂是县中物,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准备到京城大展拳脚。可几个月下来,汪文言发现,自己县里那套,在京城根本混不开。因为汪先生一无学历,二无来历,档次太低,压根儿就没人答理他。无奈之下,他只好出钱,去捐了个监生,不知是找了谁的门路,还混进了太学。这可就真了不得了,汪先生当即拿出当年跑江湖的手段,上下打点,左右逢源。

    短短几月,上至六部官员,下到穷学生,他都混熟了,没混熟的,也混个脸熟。一时之间,汪文言从县里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京城的风云人物。但这位风云人物,依然还是个小人物。

    因为真正掌控这个国家权力中枢的重要人物,是不会答理他的,无论是东林党的君子,还是三党的小人,都看不上这位江湖人士。

    但他终究找到了一位可靠的朋友,并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进入了这片禁区。这位不计较出身的朋友,名叫王安。

    要论出身,在朝廷里比汪文言还低的,估计也只有太监了,所以这两人交流起来,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当时的王安,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虽说是太子朱常洛的贴身太监,可这位太子也不吃香,要什么没什么,老爹万历又不待见,所以王安同志混得相当不行,没人去答理他。

    但汪文言恰恰相反,鞍前马后帮他办事,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除了女人,什么都给了。

    王安很喜欢汪文言。

    当然,汪文言先生不是人道主义者,也不是慈善家,他之所以结交王安,只是想赌一把。

    一年后,他赌赢了。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的那个夜晚,当杨涟秘密找到王安,通报老头子即将走人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个人在场——汪文言。杨涟说,皇上已经不行了,太子应立即入宫继位,以防有变。王安说,目前情形不明,没有皇上的谕令,如果擅自入宫,凶多吉少。杨涟说,皇上已经昏迷,不会再有谕令,时间紧急,绝不能再等!王安说,事关重大,再等等。僵持不下时,汪文言用自己几十年宦海沉浮的经验,作出了一个判断。他对王安说:杨御史是对的,不能再等待,必须立即入宫。一直以来,王安对汪文言都极为信任,于是他同意了,并带领朱常洛,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了皇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