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38.平安时代的扶桑(二)(第2/3页)  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入生锈的碎铁屑,然后像酿酒一样密封发酵,最后加热煮沸而成的一种粘稠液体。据说这种“铁浆”闻起来有恶臭味,还带有轻微毒性,并且会严重损害牙龈,弄不好还会导致口腔感染——真不知平安时代的扶桑人干嘛要发明出这个玩意儿来折磨自己?     可以想象,整天与这些毒素相伴,就算是最强壮的人,怕也用不了多久就会暗伤累累,而对于这些平日里基本上不怎么运动的贵族来说,伤害就更加巨大了。     服饰,化妆,接下来的第三样,就是饮食。     现代的扶桑人,长期以饮食健康和长寿而闻名于世,并且一直在向全世界推销他们那套以素食、海产品为主的健康食谱。但平安时代的扶桑公卿贵族,在饮食方面可就非常糟糕了。     古代扶桑的公卿贵族,乃是这个国家饮食习惯最为奇怪的一群人,从总体上讲崇尚素食——在佛教传入扶桑之后不久的7世纪,也就是初唐时期,当时的天皇就下令禁止食用牛、马、犬、猿、鸡。经过200年的反复强调,到了9世纪以后的平安时代,扶桑的公卿     贵族就已经养成了基本不吃肉类的习惯。此禁令一直要持续至明治维新之后,才被推崇西方化的明治天皇下令解禁。     当然,这一禁令的生效范围,在平安时代基本只限于公卿贵族,其他人偶尔还是吃一点肉的。     但问题是,当时整个社会都普遍认为肉食是下等人吃的东西,吃了四脚动物来世就要投胎当畜生,所以只有没文化的农民、猎人和下级武士才会吃肉。若是作为上等人的公卿竟然去吃肉,在贵族圈子里就会遭到普遍的鄙视和排斥,简直跟现代人吸毒差不多。而且由于虔诚地信奉佛教,平安时代的扶桑公卿贵族不但不吃肉,而且连鱼都吃得不多——在平安时代后期,有个特别崇佛的白河天皇,觉得光是不吃肉还不够虔诚,又颁布了一项加强化的法令,进一步禁止食用鱼虾贝类,除了素食什么都不准吃!     与这位白河天皇比起来,咱们华夏就算是那位因为崇佛而亡国的梁武帝,她最早制定了僧侣不得食荤的戒律,相比之下简直都算不上虔诚。因为梁武帝只是让僧人们吃素,而白河天皇却弄到了全民食素的程度而更令人叫绝的是,这条怎么看都难以推行的禁令,居然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好多年!     在白河天皇驾崩之后,这一过分的禁令才渐渐松弛,但还是有不少人坚持不吃任何荤腥。     所以,扶桑公卿贵族主要吃的食物就只有大米,做成白米饭、饭团、年糕之类。配菜的种类也很贫乏,基本上只有咸鱼、腌菜和酱汤。味噌汤则是几百年后扶桑战国时代的战场速食,此时尚未发明,平安时代的人只知道拿味噌当做蘸酱用。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拿出一些栗子、纳豆、梅干之类“远方的贡品”来改善伙食,虽然名头很好听,但其实却吃得比华夏乡下小地主还不如。同时由于京都地处内陆,不靠海,而当时的保鲜技术和运输条件又根本是个悲剧,所以平安时代的公卿贵族们,除非是大富大贵之辈,否则也很少能够在京都吃到鲜鱼鲜虾,通常只能吃咸鱼干。偶尔得到一尾鲜鱼,就是值得向全家夸耀的事了。     因此,在当时扶桑公卿的日常菜单上,基本上除了咸菜、酱萝卜和咸鱼,就是咸鱼、咸菜和酱萝卜。有时候连咸鱼都没有,只有咸菜和酱萝卜。如果弄到了几条鲜鱼或一些贝类,又赶上春夏时节,有新鲜的萝卜和野菜可以吃,饭后再来一杯茶和几块米粉做的小点心,那就已经算是很奢侈的大餐了。     而且,就算有了好的食材,由于扶桑的烹饪文化不发达,也别想让平安时代的扶桑厨子做出什么红烧鱼或者葱油海参之类的菜色。当时扶桑菜肴的做法除了蒸就是煮,或者就是生吃,连烤制的和油炸的点心都很稀罕,炒菜更是一直到江户时代都没有普及,不管什么菜都做得淡而无味,对华夏人来说味同嚼蜡。至于现代那种覆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