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科举会试来了(第1/2页)  大明征服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嘉靖六年二月,会试!
    科举乃是为国伦才之大典,传承千年之久,即便是蒙元异族占据中原都未曾易。
    然而科举千年,从隋唐时期的舞弊成风,门阀操纵科举到宋代的相对公正,再到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彻底完善,整整走了数百年的路。
    宋代科举袭唐制,考帖经c墨义和诗赋。
    因此考生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取消诗赋c帖经c墨义,专以经义c论c策取士,算是为后世科举奠定了大的方向。
    等到了明朝以后,因为经历了异族百年,读书人凋零疲敝,加上洪武皇帝极为推崇朱子理学,故而在洪武三年昭告天下,定下大明科举制度只能从朱熹做注解的《四书五经》中取题,从此朱熹彻底登上神坛。
    历代大明皇帝对朱熹也是推崇备至,比如太宗为朱熹作注的《四书五经》作序,比如正统皇帝免除朱熹嫡系子孙全部赋税,比如
    然而儒学在吸收道学和阴阳五行学发展成为理学,而理学强调死记硬背c三从四德,扼杀人性这些方面的弊端,大明的皇帝全部选择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从此以后,禁锢思想的程朱理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华夏的女子也终于迎来了长达五六百年的黑暗岁月。
    缘何如此?想来是因为大明的皇帝姓朱,而朱熹也姓朱
    当然洪武皇帝从来不忌讳自己的出身,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又能如何?
    他终究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是驱逐蒙元,恢复汉人山河的一代雄主,是历史上得位正的不能再正的千古一帝!
    然而大臣们还是想要为他找一个显赫的祖宗,却被其严厉驳斥,但是毕竟都姓朱,那么朱洪武推崇历史上唯一一个朱姓圣人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
    到了嘉靖朝,嘉靖帝对儒学不感兴趣,这一点几乎朝里朝外的读书人都清楚的很,可惜儒家没有办法改变嘉靖帝,也抗争不了,那么唯一能坚持的就是儒家最后一块阵地
    道统!
    所有的大臣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帝王的身上,那么他们就只能苦苦煎熬,力争在嘉靖朝不会让儒家失去朝堂的绝对话语权!
    但是所有的大臣曾经都在猜测嘉靖帝什么时候会对儒家动手,如何动手!
    算来算去也只算到了两点,第一点是扶持其它学说来和儒家打擂台,比如法家!比如墨家!
    第二点则是科举!
    嘉靖帝对科举动手了,但是动的和儒家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在儒家人眼里,以嘉靖帝之狠辣,彻底废除科举都不是没有可能,就算不废了科举,让新学之学成为科举主考纯属正常,然而嘉靖帝似乎对温水煮青蛙那一套比较感兴趣,他依旧让儒学为主导,然后夹杂了四门辅科作为选择,另外也就是将评优制改为了评分制。
    科举改了,但是幅度不大,这让那些原本准备撸袖子跟皇帝硬干,来誓死卫道也好,博取名声也罢,更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捍卫儒家道统的官员仿佛一拳伸出去,却打中了棉花一般的难受。
    嘉靖帝没伤儒家根本还能说什么?
    什么都说不了,难不成逼急了皇帝真个废除科举,那所有参与卫道据理力争的官员都将成为儒家的罪人。
    此次科举采取全新制度,尽管在士林引起轩然大波,但是不管怎么说,皇帝在嘉靖四年就已经明发旨意,昭告天下读书人,那对于读书人而言就不存在什么措手不及,
    给了天下读书人将近两年的准备时间,那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对于读书人而言,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百分之百的读经读典的精力抽出一部分来去学习辅科!
    而且辅科还不能乱选,因为所有读书人都知道皇帝的用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