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镇边总制府(第2/3页)  赤阳墨帜玄武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识到了错误,便有些不好意思的低声回道。

    “小乙,你今年也有十四了,再有几年你也会随我一起登上萧关城头作战的,好自为之。

    回去向老夫人讨一床被褥,拿去给吴婶吧。

    我一人去总制府衙就好。”

    小乙道了声“诺”,便转身离去。

    看着小乙往酒楼跑去,樗里骅摇摇头微微一笑便转身向总制府衙走去。

    樗里家族自秦国立国初始便在原州城落脚,先祖据说也是跟随姚君安定天下的良将,分封后留在原州城帮助秦国抵御戎狄。

    但随着时间流逝,樗里家族也逐渐在时光中没落,虽世袭爵位,但传到他这一代也几乎没人把他这个大夫放在眼里了。

    姚君当初设立爵位制度,秦,齐,楚,蜀四大封国之下便是十七级爵位。

    分别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客卿、正卿、大庶长、左更、中更、右更

    、大更、大良造,爵位可以世袭。

    大夫的俸禄为年粟米二百五十石,拥田六倾、房产三十亩,但随着后辈子孙们越来越多,这些田产房宅就越分越少,到樗里骅这辈时,先祖分封的采邑田产早都已经在三百年前就分的丝毫不剩了,但好在俸禄还能够照常领取。

    作为嫡传子,樗里骅世袭了大夫的爵位,除开每年的俸禄外,他的父亲作为贵族,在活着的时候也曾多次出关抵抗戎狄,斩首甚重,所获钱财封赏也倒是颇为丰厚。

    所以樗里骅从小虽不是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也算得上是衣食无忧,这也是樗里骅能够从小拜的起先生的原因所在,虽然他的先生索要的礼金并不高。

    樗里骅在十八岁时按照秦例入镇边总制府任采案一职,主要是做一些整理民事诉讼、农田清册、兵器武备造册督查等零散工作。

    这也是秦国数百年来的惯例,让嫡传贵族子孙早早接触政务,一来可以了解一些国家最底层情况。

    二来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

    三来是希望可以发现培养一些能力出众的年轻贵族。

    但实际上这项制度早已经达不到当初设立时的目的了。

    卿一级的高级官员总是由那几个古老家族在把持,只不过是今天我主政明天你主政而已。

    大夫层面的中层官员大多纨绔不堪用,世袭来的爵位官职也牢牢把控在家族手中。

    但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和手段能力实际操作国家机器的运转,只得雇佣一些寒门读书人来干这些本身应该由大夫们自己干的公事,这些寒门则被统称为吏员。

    吏员们大多生于底层富裕的农民商贾之家,较为熟悉底层农耕、商业运作。

    所以他们干起政事也算是得心应手。

    当今国政虽然名义上是大夫治国,倒不如说是吏员治国更为贴切一些。

    不知不觉间,樗里骅已经走进了镇边总制府的门阙,不同于十八岁时初次进入总制府邸时的震撼,樗里骅在这里已经渡过了快五年的时光,此时高耸的门阙倒像是两把掌握在别人手中的宝剑一样让他心里有些压抑。

    樗里骅跨入府衙大门,走向左侧的议事厅,一进厅门便能看到昔日与樗里骅朝夕

    相处的同僚,那些寒门受雇的吏员们。

    他们依旧在低头翻看案边如山般的卷宗。

    在突然发现樗里骅进门后,数人不约而同的起身走了过来,一位体型略显富态的年轻人兴奋的抓住樗里骅的手道:

    “樗里兄,你回来啦,事情是否已有回转的余地?”

    “是啊,樗里兄,府里怎可少了你这第一断案能人。”另一高高瘦瘦,脸色较深的青年也走了过来笑着说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