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节 血盆大口(第2/3页)  龙虎玉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哭声传了出来。旺其嘎连忙俯身,伸出双手把包袱扳过来,一张嫩嫩的小脸从襁褓里露了出来。

    迟疑片刻,旺其嘎伸手将婴儿抱起,回身跳在马上,招呼着府兵打扫战场,将俘虏押送回王府,然后纵马朝着家的方向飞驰而去。

    旺其嘎梅林跑进了自家的院子,甩镫离鞍下了马,小心翼翼地抱着这个小小婴儿径直走入大夫人的房中。进了大夫人屋,他便把包着孩子的那个包袱轻轻地放在炕头上,满脸堆笑地瞅着自己的女人。说来也奇怪,那小婴儿一露脸,立刻停住了哭声,一双黑黑的大眼睛直巴巴地瞅着大夫人。大夫人欣喜非常,急忙上前解开包袱,见还是一个“带把儿的”,便赶紧跪在炕上,面向东南方向双手合什,口中念起了“阿弥陀佛……”来。然后,她将那包袱解开,想给孩子换件干净舒适的衣服,却发现了一件温润晶莹的玉虎珮,还有金元宝、红兜肚、写有生辰八字的血书。大夫人把这些东西仔细地查看一番后,知这孩子有些来历,便将它们包成一个小包,下了炕,放在躺柜的最下边,还用锁锁好。

    旺其嘎梅林见大夫人对捡来的孩子这么珍重,高兴万分,瞅瞅夫人,瞅瞅孩子,咧着大嘴不住地笑。别看他办事鲁莽,可对大夫人却是言听计从,最是惧内。原来,旺其嘎梅林的大夫人出身好,是腾格里旗王府大福晋的两姨妹子,生性贤淑,识文断字,每天吃斋念佛。但天不遂人愿,她已三十来岁了,又求神又拜佛的,却花开无望,仍是一棵死秧。旺其嘎还有一个小夫人,也快三十岁的年纪了,怀孕了几次也流产了,一个也站不住。所以,旺其嘎抱回来一个“带把儿”的孩子,两位夫人自然高兴得不行。

    再说杨武臣冲杀出包围圈后,天色已渐晚。他乘聂士成拢兵扎营之机,盘腿打坐,给自身的几处枪伤运气止了血后,这才又骑着马拼命奔跑起来。终于,杨武臣跑出了追兵的视线,跑到了漠北村。

    这天大概是冬至月十五前后,一阵一阵的西北风“呜呜”地叫着,卷起一些草叶、玉米叶的碎屑,打在脸上像猫抓一样的疼。天上的几块云彩在风的吹动下,使本该皎洁的月色一会儿暗了下去,一会儿又亮了起来。进了漠北村后,杨武臣放慢了脚步。他思忖着,吴桂英保着杨悦不知退到哪里去了,但现在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背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东躲西藏了。如果那样的话,还没等找到妈妈,孩子已经饿死了。但杨武臣转念又一想,要是敲开人家的门,让人家看见他这浑身是血的样子,谁又敢收留他们呢?可是不见人又怎么办呀?想着,想着,他打定了一个主意,不能再往村子里去了,就在村子边上找一户人家,在窗外把孩子托付了。“嗨,就看孩子命大命小了,命大就活下来,命小就早点儿找个人家托生去吧!别再跟爹娘遭这个罪了。”杨武臣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还是就着短暂的月色打量起眼前这些稀稀落落的人家来。那种深宅大院肯定是富贵人家,人家不少儿女,送去也不一定当人看;那种极低矮的地窨子房里住的是难以度日的人家,是养不活孩子的。

    斟酌再三,杨武臣相中了村子东北角的一个小小院落:两间土房的房顶看上去像是用苇子苫起来的,柳条子夹起的篱笆墙。院里东侧搭一个棚子,安着一个铁匠炉子。炉子的旁边是一个打铁的砧子,还有两根竖起的粗木头桩子,上面安着一根横梁。杨武臣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一户开铁匠炉的人家,那柱子是用来挂马掌的。他的心中定了下来,这是个根本人家,把孩子交给他们享不着福可也受不着罪。于是,杨武臣把孩子轻轻地从背上解下来,双手托着走进这户人家的院子。他走到窗户下跪了下来,伸手敲了敲窗棂说:“大叔大婶,我是个落难之人,我有个孩子才几个月大,我实在带不走了,就请你们二老收留他吧!孩子的生辰八字都写在里边。”说完,在窗下又“咚咚咚”地连磕了三个响头,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