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2章 郭药师(第2/3页)  筑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旦议和割让河北,则朝廷必要迁都东南,从此成偏安之局,再难收拾旧日河山局面!然而今日敌强我弱,我朝如仓促出战,或有不测之虞也。

    故臣以为,则凡兵家之事,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和。暂避锋芒,以图后世再来也。不签约,则失地尚可图谋收复。若签约割地,则后世再难有所作为。

    故臣以为,如今局面,还是暂以岁币安敌之心。我朝却要赶紧整修武备,再要去敌营中多布间谍、内应,招纳归附,以缓缓图之。”

    郭药师说了半天,其实等

    于什么都没说。但是赵桓听了,却非常悦耳听。特别是“去敌营中多布间谍、内应,招纳归附”,更加引为知己也。

    赵桓之所以想着问讯郭药师,的确是因为宇文虚中的定策极有说服力。赵桓哪怕平日故作老成,而且性格怯懦,但他毕竟才是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

    年轻人,都应该容易冲才对。赵桓贵为大宋官家,却无一毫得意的机会。他的父皇,也就是太上皇赵佶,离岗不离休,经常要给他这样那样的指示或提示。

    让赵桓尴尬的是,太上皇的旨意,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比他这个大宋官家的旨意更正确、更精准、更老辣、也更得人心。

    但他赵桓却是大宋官家,不是提面木偶!也许因为过早处在太子位子上战战兢兢,赵桓似乎没有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时光,如今在他二十六岁时,终于补上这一课。

    “隔阻内外”,其实就是从梁方平调去郭药师军中监军开始的。安兆铭的各种苦头,也是从那时起变本加厉起来。

    然而他的父皇却并未收敛几分,他依然还在“善意”地坚持他的训政!在赵佶的眼里,儿子永远都是长不大,需要父亲的引导。但是儿子,其实已经长大了。

    所以,赵桓开始不顾一切地叛逆起来。总之,太上皇说往东,他就往西。说要上天,他就入地。太上皇让他安静地一些,他就要千方百计去作死。

    一点脑回路都不带的鲁莽!赵桓的心理实在太脆弱了。

    大宋没有钱了!甚至赵桓都不知道为何会没钱?去年的救灾、军备,不是都花的海州钱粮吗?那么为何如今就要缺钱了?

    这就很让人无语。因为海州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裹挟了地方州县的钱在生发。海州发行的债券,最大的客户群其实还是各地州县的税银故意存放在乾贞记生息。他们只是延期递交汴京,多赚一些利息而已。

    就算不计较这些,河东、河北、京东两路,总共四路地方忽然没有产出,或者产出的钱粮都被金国和边军卷走,你还想有钱?大宋一共才二十三路的生财之地!

    如果说,前面的这两件事情都让他着急上火,但却毫无办法的话。那么的确只剩下

    金国的威胁,这件事情可以由他“做主”了。

    赵桓很容易就能把所有事情串在一起。父皇成了太上皇,是被金国逼的。大宋缺钱是因为要备战,备战是因为金国要入侵。

    所以?只要解决了金国,此前的所有问题全都迎刃而解。可惜赵桓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反而不是最急迫的事情,也是最难搞定的事情。

    宇文虚中只想在金国内部找到高层人物下手拉拢,到了赵桓这里就想要一个内应。意思都是一样,只是宇文虚中偏于间谍察报,赵桓却更青睐策反举义。

    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好找,甚至他们连个合适的人选都没有。赵桓很自然就想到了郭药师,他在北面的人头很熟悉,问问老郭不就行了?

    郭药师本来还有些惶恐,不知道赵桓忽然找自己何事?等到赵桓拐弯抹角说出想法后,郭药师目瞪口呆。这种作死的事情,怎么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