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0章 兵戈无备岂可一战(第2/3页)  筑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而海州算的这些经济账,不但大宋不明所以。在金国,更是无法想象的财富。大宋岁入一亿贯是有的,但它多数还是物资冲抵,真正钱粮收入不过四千万贯。

    可是大宋的开支太大了啊。单单汴京的宫中、朝廷花费,一年就要两千多万贯呢!

    至于金国,加上大宋的岁币,他一年收入也不过一千万多贯,基本与小小的海州持平了。就这样,金国上下都在为大金的国家富强而振奋莫名呢!

    随着京东两路税赋债券的发行,各种利好的消息也纷纷跟着冒了出来。

    随着这几年的海州大开发,加上周边人口的不断迁

    入,以及沂州、莒州、密州的加盟,如今海州特区的人口,早已突破两百万人。

    看起来,以海州特区两百万人口的规模养兵六万,的确有些穷兵黩武。但若把乾贞记延伸到各地隐形消费人口带来的红利,那么也不算什么。

    老陈掌柜给的数据时,东南两浙一带,大约有两百万人在消费海州的各种物产和服务。汴京的消费人口超过百万,几乎达到汴京城总人口的七成。

    此外,京东两路的消费人口近三百万,广东、福建三路七十万人口,蜀中四路三十万人口,高丽三十万人口,甚至金国都有十万人口在消费海州物产。

    七八百万的人口支撑六万兵,那是足以应付有余了。

    此外,徐州、兖州的投入也陆续开始产出。利国监和莱芜监放在大宋手里才能生发多少东西?可是放在洪七的手里改造一下,立马就要财源滚滚了。

    徐州、兖州的煤铁储量,哪怕放在后世都是庞然大物,何况大宋那个时代?一年才有六十吨精铁产能,放在后世连个小作坊都算不上,甚至大铁厂里的一炉铁水就给解决了。

    现在,徐州的利国监、兖州的莱芜监都已收入海州掌握了。安宁甚至连抵押物都已在此前与康王赵构谈妥,前任官家的玉玺大章都盖的很清晰,由不得你赵桓翻供。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拨水愈光明,烁玉流金是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这是苏轼昔日路过徐州,看到利国监宏大的冶炼场面,赋诗赞美的场景。利国监冶铁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合计工匠四千余,岁出精铁千石。

    此外兖州莱芜监设冶场十八座,有千余冶炼工匠,岁课铁二百多石,其中精钢五十石。又有昔日吕正臣者,善冶炼,凡东州之人,一农一工,家爨户御,其器皆吕氏作也。

    如今的吕氏冶炼,也早已被洪七出了大价钱收购下来,并入了莱芜监。吕氏的匠人们,也被安置去了郁洲岛,专事技术研发创新去。

    没办法,蒋干、何叔乙虽然聪慧能干,毕竟年纪还是太小。一些力气活,还要找些内行的工匠参与其间。何况,金

    兀术的细作厉害,他们也在到处找铁器装备军中。

    随着海州炼钢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更新加快,海州采矿、炼钢的成本也在直线下降。

    甚至军工产品的加工,也因为引进了水力、蓄力,流水线加工制造工艺日渐成熟。那些发运出去的装备看着高大上,实际成本却比大宋那些普通弓箭、刀枪还要便宜。

    单纯从形式看上,海州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再有两年,海州军力就能达到八万人的规模。而大宋的可战之兵,拉出二三十万大军来,也一点问题都没有。

    要知道,那可都是实额满编,装备了海州军械、按照靖海忠义社训练法子操演两年的兵!估计那时候,就该轮着安宁坐在青州敲诈他金兀术了。

    所以?眼下就慢慢拖延着好了。一年的岁币一百六万贯不够?那就两百万贯,三百万贯也不是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