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7章 倒行逆施(第2/3页)  筑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妥协,选择融入乾贞记的体系。一个是选择对抗,把造成孤立自己的外因干掉。

    有人选择妥协,就有人要选择对抗,只是他们还在忍耐、还在积蓄、串联。因为青州只是禁止粮食外流,并未禁止人员外流。所以,青州也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

    但毕竟都被限制在极小的对抗范围里,大多数的青州百姓并没有想得那么复杂。有饭吃,有田种,活下来就是他们的期盼。毕竟以前遇到这种事,合家饿死的故事并不少见。

    所以,那些被乾贞记买来的田亩,又很快被租赁耕种下去。种子总是充裕,青苗钱也是足额信贷下来,然后按照官价定量配给粮食。之后就是每年收税、收租、收息而已。

    大宋的农税其实不高,高的是农税身上附着的各种苛捐杂税,还有青苗利钱、田亩租金等等。青州农税甚至比官府更高些,从二十税一提高到十二税一,但却再无其他苛捐杂税。

    田亩的租金也低了那些地主豪强许多,最多不会超过三斗一亩。至于青苗的利息,因为是灾年,也降到十二利一的水准,不但利钱比官府低了一倍,而且足额发放本钱。

    这就比田地还在自己手上的时候,负担更轻了不少,那还折腾啥啊?何况各地还要执行五户联保、互助政策,五户必要租赁耕牛一头,农业的耕作效率也被大大地提高了。

    赵佶定下的青苗钱是二成利息,到了州府那里定策时,它却要先把青苗的两成利钱扣下来,农户实际才能拿到八成的贷款本金。

    但这都不算最坏结果,因为到了县乡具体施行时,青苗的本金还要再次被截留,甚至根本没有发放。但是青苗的利钱,它还要照样收上来!要说这都是在抢钱呢。

    可如今官府都是这个样子,张叔夜、吕子曰、蓝细禾们也无力去改变。他们只能把海州新政在青州、滨州一带实施。至于河北之地,却要等到安宁的主意再议。

    然而河北如今却甚是诡异,安宁更要警惕燕京的动静。燕京在大宋接收之初,民间百姓都被金国迁去北方,所以理论上就该是一座空城,需要河北、山东输送粮草辎重。

    但是安宁从不相信燕京之民都被迁去北地了。辽东地广人稀不说,上京增加的人口也是有限。柔福根据乾贞记的情报分析说,金国真正迁徙走的燕京百姓,不过七八万人而已。

    可是燕京及周边却是六州之地,辽国时候,甚至要以南院用汉制分治的。单单燕京就不下百万人口,加上其他数州之地,人口两百万还是很轻松的。

    就算后来大宋北伐,金国南征,人口流失不少。那剩下的也少不了百十万的规模,只不过当时多数人口都纷纷藏匿山林。加上战时官府的管理制度被破坏,无法有效统计而已。

    可如今已经过去两年,原本在山林避难的人口早该回去居住了。但是燕京这两年的官府奏本显示,燕京那里依然还是一座空城?

    特喵的一座空城就能让金兀术那样地惦记吗?他还能化妆成百姓,带了不少人马混进燕京布局陷阱,等他安兆铭去自投罗网?那些足以混淆他们身份的百姓又是哪里来的?

    何况大宋在燕京还有军屯的,两年下来,无论如何都该有产出才对。然而这些军屯的厢军,却不但毫无产出,甚至他们自己的粮草辎重,还要继续从河北、山东负担?

    燕京一定有问题的!若此前只是对一些零星情报中的蛛丝马迹的猜疑,那么从他见到金兀术的那一刻,安宁就知道金兀术的确有一个针对自己的埋伏计划。

    此前就要在燕京实施呢。现在嘛,自然计划取消了。安兆铭既然在大金国出尽风头,大金国就要学会避嫌,万万不能在他回程的路上上做文章。

    已经很丢人了,难道还要再落下一个嫉贤妒能的坏名声吗?大金国也是以天朝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