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2章 初见(第2/3页)  筑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谜一般的自信。他以为天下英雄,都要在他的嘴皮子底下俯首称臣。

    人家金主完颜阿骨打不乐意,他就要用各种不爽的小动作递过去,可劲地恶心人家。赵佶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其实是在和一只正在雄起的老虎玩着躲猫猫的游戏。

    作死,就是赵佶这个皇帝的真实写照,哪怕他再如何聪慧也没用。因为他高高在上,大宋的民情已经无法直接传递给他。赵佶知道的事情,其实早已扭曲变形,不再真实。

    无论赵佶如何聪明智慧,想要在一个接一个的错误信息基础上做出他认为正确的选择?那都是白瞎了,他只能收获更多的错误和抱怨。

    而这些抱怨,却要全落在他赵佶的身上。因为赵佶是帝王,讲究圣心独运。

    安宁来自后世的灵魂却告诉自己,他不是万能的。哪怕他在这世间几乎是万能的表现,安宁也情愿束缚自己的手脚,努力让这世间自去裁决一切。

    不说他对陈颙、洪七、李师师的放权,就连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努力争取来的海州、金州特区,他都转手一股脑地交给民间选举自治,而他自己绝不轻易去掺和。

    如果这些自治的地方议会觉得他的决策有问题,不符合他们的利益,那就尽情否决好了。哪怕很多时候会走一些弯路,安宁也能忍受,绝不愿意跳出来收回这些权力。

    权力一旦放出去,再想收回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付出的代价却太大了,安宁却不愿意承担这代价。说到底,大宋是所有人的大宋,不是他安某人一个人的大宋!

    他还做不到大公无私,更不想做袁世凯那样的枭雄。老袁那可当真是一世英豪啊,几乎就要完美谢幕享受历史膜拜了,却因为最后一哆嗦,转眼就变成篡贼、卖国贼了?!

    那是永远洗不掉的耻辱呢,哪里合算了?!

    赵佶掩饰不住自己的失神,眼前的年轻人无论怎样看都能让他觉得舒服。“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定要概括赵佶此时的感受,那只好借鉴后来者辛弃疾的慨叹了。

    他们是在开封府衙旁的一处凉亭相见,李彦就守在外面。当然更外面的那些班直卫,也决不会轻易露面,叫官家或者客人们看见不爽。

    牢狱就在旁边,他二人甚至都能闻到牢狱中的不堪气息,这让赵佶很不适应。他也有些后悔不该过来,说到底,让安兆铭这样的人物干这种不着调的事,不太合适。

    如果安兆铭没有参加科举的打算,那也无妨。不过安兆铭就该危险了,一个狄汉臣一样的豪杰人物却不能被朝廷使用,那就是他的原罪!赵佶哪怕仁慈,也由不得他不去应对。

    但是安兆铭却一心要参加科举,那就是大宋体制内的事情。将来可能就是国之重臣,到了那时候,他难免要想到今日的不快。甚至自己身后的谥号,都要被这混蛋打折扣呢!

    只是如今,怎么开口呢?“卿对朱勔所学,知之甚详,难道也是真隐观里学来的法子?如何当年林仙师的学问,似乎还不及于此?”

    “回官家,安某之师却是林仙师的师兄。当年《雷法五部》,便是师尊著述,后被林仙师献与朝廷。只是那时的天雷学问,还未圆润。故而一些学问上,林仙师的确知之不深。”

    “你是说,这些学问,都与天雷有关?如何朱勔知道这学问,却不晓天雷之术?”

    “这些学问,不过算术。没有算术做底子,天雷万万做不得。但若只是想凭借算术便要做出天雷,也是缘木求鱼。还要懂得物理之法,而物理之法,眼下却是道门所长。”

    “原来如此。”赵佶沉吟良久:“卿若在大宋推行物理、算术,当需时间几何?”

    安宁认真想了许久:“三十年还是要的,这也只是完成基础学问的筑基。物理、算术的学问不比儒家圆润、尊古,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