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6章 赵佶的学问(第3/3页)  筑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是吏治、监督的问题。

    其一就是要不断整风,树立好的吏治风气。

    其二就是监督,层层监督,往死里监督才行。

    宣和三年的时候,赵佶显然也察觉了吏治的问题,他不但看到旧法的危害,也看到新法的不足。眼看大宋乱象频出,所以他才急着思考如何去修补新法,因革损益的办法。

    “故庠序之教虽广,而士风凋丧。理财之术益多,而国用匮乏。务农重谷,而饥馑荐臻。禁奸戢暴,而盗贼多有。

    比诏有司,稍抑浮伪,事有弗利于时,弗便于民者,一切更张之,悉遵熙、丰之旧矣。

    盖可则因,否则革,权时之宜也,揆之于道,固无损益。然当务之为急,则因革损益,其在今日乎?”

    原来,特喵的赵佶也是个乌鸦嘴啊?就在这次科举后,东南大乱、北伐惨败,大宋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滑入深渊,而赵佶却束手无策?

    嗯嗯,所以海州特区的默许存在,便是他的“权时之宜也”?

    这倒是意外的便宜。不过赵佶画出来的底线也很清楚,“揆之于道,固无损益”。不能扯旗子吃他的早饭,更不能损了他的利益、掏他的钱包?

    切!金国人可不管这些,过两年老赵你就知道了。还钱包呢?底子裤都被人扒走啦。

    如果单纯说赵佶的见识,其实很超前。他认为天下大道是一定的,但是不同时期却要有不同应对法子。什么五气六运七星八极,那些都是大道的表象,这都是宗师级别的学问。

    不过这些题目?安宁总觉得怪怪的的感觉。这是不想让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满怀忠义信念的儒家学子出头入仕的意思?

    难怪后世儒家,会那样痛恨、作践他赵佶!说说520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