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9章 燕京(第2/3页)  筑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柴,他们对于郭药师的常胜军,也几乎没有任何牵制力。虽然此前马括主张要从京畿、河东、关中增调禁军,防范常胜军的不臣之心。

    但残酷的资源分配现状,无疑让这个计划落空了。马扩给安宁的信中忧心忡忡。战争的时间窗口只有三年,可是如今燕京这样的要塞,却要交给一群反复无常的降军防务?

    而马扩,年底就要启程去上京,再次商谈云州的归属问题?都是在作死啊!

    上京那里,不说翰离不、金兀术跃跃欲试,粘罕、谷神也都是主张对大宋开战的。他们如今,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而已。

    便是皇帝完颜吴乞买,也只是觉得眼下开战太急促了些,并非不可以开战。

    高子羽的婚事、安宁在上京的招商,大约可以迟缓金国的决策,却不太可能改变金国决策的内容。遑论还要去虎口夺食,要回云州等地?

    说到底,一切谈判成果都要根据双方实力的衡量落到纸面上,才能称之为成果。像赵佶、童贯这样一点实力没有,只靠两片嘴皮子就能收回燕京之地,已经很不容易了。

    反过来说,金国上下,还有多少类似这样的漏洞存在?也是安宁这次出使的原因之一。咱们不能期望金国的集体意志被改变,宋金之间必有一战的。

    但是如何延迟这一战,为自己争取更多备战时间?如何削弱金国这一战的意志,降低这次战争的规模,争取更多的空间?都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安宁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了。早期的许多筹谋不断被迫去改变,应对新情况的发生。大量时间被消耗在和汴京的不断试探、合作上,已经快要逼得安宁发疯了。

    原本他打算据郁洲岛自守的!原本他想做海龙王的!原本他要割据旅顺、济州岛单干的!原本他当柔福是妹妹的!可是一切事情在陷入大宋这个巨大泥潭后,都要一点点被改变。

    似乎每件事情的改变都是朝着更有利于大局、更有利于发展的方向前进。假以时日,这都是正确的决策。或者重新来过,安宁大概率还要重新走这样一条路。

    因为,这样做真的没有错。可是安宁才二十三岁,他本质上还是个年轻人。哪怕前世穿越时,他也才二十六岁,哪来那么多的耐心被这样日复一日的折磨?

    更加严重的是,随着一切所谓“正确”的发生,安宁却发现他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那么,究竟是他改变了大宋的惯性,还是大宋改变了他的意志,如今都很难说的。

    安宁一路所见沿途地势险要,心中明白,这都是燕山防线的塞外延伸。曾经齐桓公北伐山戎和孤竹国战场,如今都是金国之地。

    河北却千里平原,拿什么守御啊?

    随之而来的民生对比,更让熟读历史的贺允中更加闷闷不乐。所过州府地方对大宋的失望,再加上王安中等人对降靠的前辽官吏不信任,几乎将整个辽地汉人都推向金国。

    许多前辽官吏都对投靠大宋感到后悔,纷纷潜行会宁府递交投名状。而正是这些愤怒的人,和被俘获的大辽王室成员,最终成为鼓噪金国南下报复的重要策动者。

    甚至在大宋以引为傲的吏治、税赋上,金国都远远优越于大宋和昔日的大辽。金国立国不久,需要供养的王室成员不多,所以它的赋税负担远比大宋轻松。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诏除辽法,省税赋”,太宗完颜吴乞买“敕有司轻徭赋,劝稼穑。昔辽人分士庶之族,赋役皆有等差,其悉均之”。都很有疗效,由是“民始苏息”。

    而大宋除田赋正税之外,尚有许多附加于田赋之外的各种杂税。金国两税轻于大宋,这是辽东、辽西经济恢复,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需简单比较宋金税赋的征收额,就很能说明问题。大宋单单秋税,中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