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尤老尤帮帮忙(第2/3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可是尤南、吴书生,还有许多京里人以及淮南道的刺史隐约知道这只是个开始。</p>

    皇帝陛下赏赐李咎是光明正大的,圣旨、赏赐一路送到江南,都有各级官员送过一程“天使”。随着赏赐一起到达李园的还有许多知情识趣的官员、名望随附的礼品。这一路上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尤南也不例外。</p>

    尤南比淮南道收到消息要早,皇帝陛下寿宴上亲口夸赞李园三粮,这个风声不出十天就出现在了他的案头上。乍一看见书信,尤南先给李咎捏了把汗。</p>

    农为本,食为天,粮食试种成功,意味着李咎拿到了发言权。一个没有走过科举之路也不信奉儒学的人拿到发言权,甚至有可能获得的左右用人的影响力,并且这个人的杂学旁收里体现出来的他对“天”的反叛,足可以激起整个士林的仇恨。</p>

    但是再仔细想想,这总归是利大于弊的好事,李咎占了“农”和“食”这俩字儿,不管将来他怎么作,他都死不了,农本就是保命符啊!至于士林的仇恨,李咎在乎么?他如果在乎他也不会到现在都不念那四书五经了。且读书人才有多少个?读书读出头了的又有多少个?比之天下为了一口饭奔命的贫民百姓又算什么?再给李咎一些时间,等李园的粮食推行天下,他和读书人起冲突,难道势单力薄的会是李咎?</p>

    想通这一点,尤南就不慌了,他也写了信,一封给李咎,勉励他继续培育粮种,提醒他主意保持谦让的姿态,不要因为一时得意就忘形;另一封却去了京城,写给当世大儒郑适道之子的。郑适道的儿子任编修期间与尤南关系还不错,尤南写信给他,将李咎的事情详细写了一遍,末了希望他能说动郑适道在合适的时候保一保李咎。</p>

    尤复还在李园打杂,尤南写完信,命人请来门客誊抄。那门客抄着信,尤复一遍看一边在心里腹诽自己几句:怎么如今致仕养老了反而为了个不曾见过的人这般刷脸?那门客仔细誊抄完了,尤复又仔细看一遍,到底还是方用火漆封好发了出去。</p>

    外面的暗潮汹涌,李咎完全感觉不到。</p>

    皇帝陛下加恩赏赐的事情将将告一段落,粮食的问题果然就摆在了王县令的桌上。</p>

    朝廷减少了青山县及附近一些同样受灾的郡县的赋税,但是并没有全部免除,也没有拨下钱粮来支援他们。</p>

    去年北方就遭了些灾,存粮在去年就消耗了一部分,还是靠江南交的粮食略微填补了一些仓库。今年南方是雨雨雨模式,北方倒是风调雨顺了,可洛阳道以西昱中道以东之间发生了地动,影响农田二万余亩,其中绝收八千余亩;塞南出现了蝗灾,减产农田超过十万亩,绝大多数都是绝收……所以去年的那点儿存粮已经被这两个绝收的地方榨得只剩个底儿。</p>

    这么一看江南虽然遭了灾,可毕竟没到绝收的程度,朝廷的意思是希望他们咬咬牙自己想办法熬过去。当然朝廷公文没有说得这么直接,反正就是这意思。</p>

    司马郡守一度怀疑这就是有人因为李咎的事儿针对他们大松郡,不过听到消息说怀嘉郡等地还要更惨一些,各地长官被直接下书斥责了一番,又似乎大松郡并没有被刻意苛责。</p>

    此外还有个好消息,考虑到淮南道本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