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八章:利弊(第1/2页)  皇兄何故造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于是这次常朝,就这么草草结束。    群臣直到退出了午门,还是感觉脑子有些转不过来。    梳理一下这次常朝发生了什么事。    一,天官大人加了太子太保衔,可以多领一份俸禄,耶!    二,内阁两位老大人升了官,平地升两级,以后还可能多几个同僚,耶!    三,某项姓小白脸连升六级……呸!    说的积极正向一点。    新任天子首次常朝,就异想天开,想要推翻祖制。    最终在一众心怀正义的老大人们拼死力谏之下,从谏如流的放弃了原本不正确的想法,被群臣拉回了正道。    在此过程当中,越级提拔了一位外貌出众,能力同样出众的可靠官员项某。    同时,这次常朝指出了内阁对于国家做出过的重要贡献,认可了内阁对于朝廷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内阁在朝廷当中的体制地位。    这次常朝当中,再一次实践了君臣议政制度的合理性,增进了朝臣们和新天子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坚定了朝臣们希望圣天子垂拱而治的决心。    这次常朝,是一次友好的,和平的,多方共赢的,对于朝廷有重要意义的,成功的常朝……个鬼啊!    但凡是有那么一点政治眼光的官员,都不会看不到,这次常朝绝不简简单单是提拔了几个人那么简单。    看似是皆大欢喜,但是实际上,说是惊心动魄毫不为过。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内阁!    一直以来,内阁在朝廷当中的地位,都相当于六部偏下,员额不定。    若非今上登基之后,将票拟权下放内阁,恐怕地位还要更逊,比诸寺院而已。    但是天子此举,一下子就将内阁提到了和六部完全等同的位置上。    内阁大臣俱加六部尚书衔,也就是说,至少在级别上,凡是入阁的大臣,都要有能够充任六部尚书的资历。    换句话说,天子此举,是给内阁划了一个坎。    想入内阁,至少要实职侍郎,副都御使级别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    入阁的门槛提升了,内阁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更重要的是,天子虽然有言,内阁俱为辅臣,但是却指定了所谓的华盖殿大学士为首辅。    这个理解起来稍微有点复杂,简单地说,就是辅臣地位一致,并没有上下级之分,但是却又主次之分。    而有了主次之分,自然就会形成团体。    内阁定员六人,也就是六个由实职侍郎迁升的大员。    哪怕只是挂着尚书的虚衔,没有实职,但是他们联合起来,影响力也可堪惊人。    作为首辅的华盖殿大学士,如果真的能够将这股力量整合起来,恐怕目前的七卿格局,就要变成八卿了。    这可是影响整个朝堂格局的大事,老大人们自然是个个都闻风而动。    当天晚上,京师各处的酒肆青楼,生意突然就好了起来……    另一头,乾清宫中。    朱祁钰也在回想着今日的朝会。    事实上,他原本并没有想要在这个时候,将内阁的事情提上日程。    只不过恰逢时机,因缘际会,才顺势而为。    有之后百年的眼力,朱祁钰对于内阁的作用和危害,有着清醒的认知。    太祖皇帝废中书,罢宰相,权归六部,实质上是彻底收回了决策权。    往后百年,虽然文臣很多时候都叫嚣着,某某人赫然真宰相也,但是其实都是夸大其词。    包括今天朝会上,也是一样。    要知道,在明以前,宰相最重要,最核心,最标志性的权力,就是代天子决策。    除了军国大事之外,大多数的事务,只需要宰相商定之后,便可以直接下令执行。    甚至于在某些紧急时候,军国大事,宰相也是可以直接决策的。    这是内阁和宰相的本质不同。    终明一朝,无论是内阁还算六部,都没有决策权。    所谓事无大小,悉禀圣听。    按照大明的典制,朝廷上的政务,大到军国大事,小到刑事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