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7章 新皇帝赈济饥民 贪腐臣糊弄百姓(第1/5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

    到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年中,新王朝皇帝王莽,在大司空王邑,国师刘歆,前大司马严尤,前左将军公孙禄等贤明大臣的劝说下,也稍稍有些清醒。

    王莽不再沉浸于盲目复古改制的迷茫中,逐渐看清了现实,意识到了一些百姓困苦、官逼民反的真相。

    于是,王莽终于听从大臣劝告,又下旨赈济饥民,安抚百姓。

    其时,新王朝经历多年的天灾人祸,粮食稀缺,国库空虚,王莽也捉襟见肘,无计可施。

    王莽于是向全国各地,派遣很多大夫和谒者,担任钦差大臣,向天下百姓,推荐皇帝自己的发明创造,教导官吏百姓,如何把草木等植物,熬成糊状食品,用以充饥度日,熬过灾难重重的岁月。

    但王莽发明的这种糊状食品,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营养价值,根本就无法下咽,对百姓身体也毫无益处,反倒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加重了下层人民的负担。

    王莽特别颁布文告,发誓改变扰民害民的法令法规,提醒官吏大臣,关心百姓,以百姓为重说道:

    “布告天下万民:

    朕想到人民的生活困难,虽然普遍开放各处粮仓,去救济他们,竭力赈济灾民,还恐怕不够。

    朕下令,权且放弃国有山林、湖沼,禁止开发的所有禁令。

    凡属能够采取于山林、湖沼的产物,而又符合季节时令规律的东西,地方官吏应当听任百姓去获取,不要让百姓们缴纳捐税。

    到地皇三十年之时,再恢复原来的状态,那时已经是王光上戊的六年,已经天下太平了。

    如果让豪强的官吏和狡猾的大户豪民,垄断了山林、湖沼的利益,普通的人民得不到任何好处,那就不是朕一心爱民的本意了。

    《易经》上不是明明白白说过吗?‘削减贵族的利益,增加平民的利益,人民无比高兴。’

    《书经》上不是也清清楚楚地说过:‘说了不能够做到,这就叫作不作为。’

    大臣们呀,你们能够不担心百姓的疾苦吗!”

    然而,王莽的圣旨颁布,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大臣官吏们各谋私利,贵族豪族各怀心思,对王莽忧心国事,体恤民生的举动,都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没有任何人肯去积极响应。

    王莽眼见君令不施,大臣官吏我行我素,不以为然,更加忧心忡忡,无计可施。

    就在此时,绿林军部众溃散的好消息传到京师常安,王莽愁眉不展的心绪,才稍稍好了一些。

    2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六月,新王朝南方的反叛局势,稍稍有了一些好转,荆州南阳的郡县官吏和新王朝朝廷君臣,都舒了一口长气。

    其时,荆州南阳一带瘟疫流行。盘踞在绿林山的绿林流民军,当然无法幸免。

    因盘踞绿林山的流民军部众人众稠密,难以预防,绿林军将士突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

    这一场严重的瘟疫,让盘踞绿林山的绿林流民军遭受了一场严重打击。

    绿林军队伍里面,死亡的将士以及家属人数将近一半,达到了二万五千人以上。遭受这个瘟疫流行的沉重打击,绿林山上的流民队伍,遭受重大挫折,面临分崩离析的危局。

    眼见绿林山瘟疫流行,很多将士染上瘟疫而亡,王匡王凤等绿林军将领忧心如焚,于是商议逃离绿林山。

    于是,绿林军将领王匡王凤兄弟当机立断,决定离开瘟疫流行的根据地绿林山,分兵向周围郡县活动。

    绿林军将领协商妥当以后,先后率军,离开了绿林山。

    王常、成丹等绿林将领,率领绿林一部,向西进入南郡一带活动,称为“下江兵”。

    而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