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8章 食利者贪婪无耻 穷苦民反叛蜂起(第2/3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刘縯、刘秀兄弟,只要一想起王莽新王朝,对朝廷最近发生的几件大事的处理,心里就愤懑不已。

    这几件大事,最能够证明,掌握朝廷的新王朝大小官员们的无耻与昏聩,决策机构的漠然与冷酷,迟钝与无能。

    作为新王朝最高决策者的王莽,他的颟顸与昏庸,处事食古不化,没有伟大的政治家的宽阔胸怀和宏伟的气魄的行径,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五月,长平观西岸崩裂,土石坠入泾水,阻塞河道,河水泛滥成灾,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新王朝文武官员,不仅不思治理水患,拯救百姓,居然为此事异口同声地向皇帝王莽祝贺,谄媚,认为《河图洛书》所言,“用土填水”,预示着匈奴汗国即将覆亡。王莽对此,居然是深信不疑。

    王莽对泛滥区百姓的苦难置若罔闻不说,反而逆天行事,派军做进攻匈奴汗国的准备。

    天凤三年(公元16年)十一月,翟义的党羽王孙庆,被官府捕获。

    王莽居然不顾自己一贯以大儒自称,以仁义道德自居的面目,凶暴地命令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下手,残忍地把王孙庆剖腹剥皮,挖出心、肺、肝、脾、肾五脏,解剖其尸体,“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其终始,云可以治病”,以警示那些叛逆者。

    王莽的残暴与苛酷,没有宽容气度、狭隘卑贱的心理,更加激发了人们的愤怒与怨恨。

    对待匈奴汗国等非汉民族的政策,王莽的新王朝又实行歧视与侮辱的政策措施。

    王莽不断地挑起边疆地区的战争,因而引发了匈奴汗国的对抗和入侵,东北地区的高句〔gōu勾〕丽人,也大批地逃亡。边塞不宁,百姓流离失所。

    天凤四年(公元17年)那一年,刘秀还在京师太学学习。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六月间,王莽在明堂举行大典,把象征封国的茅草与泥土,授予诸侯王。

    对贵族封赏事宜的处理,让王莽的信誉和支持度,跌入了谷底。

    王莽亲自设置有文采的石制几案,陈列菁茅和四色泥土,祭告泰山、国家宗社、后土和先代的祖父祖母,仪式隆重地对功臣进行封授,赐予功臣们爵位。

    王莽性格的劣根性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充分表现了出来。

    王莽一心羡慕古代的制度,虽然多给人赐封爵位,为人却实在吝啬小气,只是用空话、好话来糊弄功臣。

    王莽借口帝国的土地规划没有确定,所以只是先授予功臣们象征封国的茅土,用来安慰喜欢封爵的人,却没有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封地。

    王莽在奖励功臣上,犯下的空口许诺,不给实际利益的错误,促使当初那些一心支持拥戴、支持他的人,大生怨恨之情,最终有了背离之心。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八月,已经到了秋季,王莽亲自到京师常安的南郊,去祭祀天神以及各路神祗。

    可是,王莽只是对神灵虔诚,讨好神灵,而忽视了臣民的利益诉求和福祉。

    为了表示对上天虔诚,镇压反侧,王莽特意铸作了一个威斗,来显示自己的神威。

    威斗是用铜掺进五色矿石,一块铸成的。它的形状象北斗,长有二尺五寸,王莽想以此,来诅咒和厌胜各地反叛的兵马。

    威斗铸成以后,王莽就让司命整天背着它。王莽外出巡视时,就置于前头,让威斗先行。王莽回宫以后,就安放在御座旁边。

    先前,为了拯救日暮途穷的新王朝经济,王莽听从国师刘歆等大臣的建议,特意设置羲和命士,负责督促和实行管理财政的五均、六筦制度。

    为了保证五均、六筦制度的顺利实施,王莽下旨,每郡都选拔几个杰出的贤才,担任主持,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