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章 王莽自负讨单于 严尤远虑说危机(第2/4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加上二十斛,负担就更加繁重了。一个士卒根本不能够胜任。

    匈奴汗国境内,都是沙漠碱地,大多缺乏水草。拿往事进行揣度考量,大军出发不满一百天,牛几乎一定会全部倒毙死亡,剩下的粮秣却还很多,士兵却无法携带这样多的粮秣行军作战。这是困难之三。

    匈奴地区秋冬之季,天气苦寒,而春夏又有大风,军队要多带炊具、木柴、炭火,重得几乎搬运不动了。

    吃干粮饮水,经历一年四季,军队里会有发生疾病瘟疫的忧虑。

    因此,从前讨伐匈奴的军事行动,一般不超过一百天的时间。并不是讨伐军队不想持久,而是力量不够的缘故。这是困难之四。

    如果大军将士,自己携带物资补给品,则轻装的精锐部队就很少很少,不能快速地推进奇袭敌人,即使敌人慢慢撤退,也无法追及。幸而追及,又被自己的后勤物资,粮秣辎重等拖累。

    如果遇到险要而难于通行的地方,大军鱼贯而进,后面将士的马头紧接前面将士的马尾,如果敌人前后夹攻,危险不能测度。这是困难之五。

    大量使用民力,功业又未必能够建立,所以臣深深地感到忧虑和担心。

    而今,既然已经征调军队到边塞讨伐,应该让先到边塞的部队,率先主动发动一次猛烈的攻击,给匈奴汗国一个威慑,以战促和,震慑单于。

    希望陛下,命令臣严尤等,立即深入敌境,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击敌人,给匈奴军队一个重创,以扬名于边塞之外,彰显圣朝的光辉。”

    3

    王莽不愿意让自己部下的臣子们,猜测出他之所以屯兵边塞的真实目的,是想转移社会矛盾,消除国内灾害不断,流民遍地的窘况,以避免流民对新王朝造成的严重威胁。

    而王莽长期从政,虽然担任大司马,却并不晓畅军事,却又自以为是,喜欢自作主张,以显示自己作为最高领袖皇帝的英明睿智,无所不能。

    王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性格,使得他根本就听不进讨秽将军严尤等军队将领们的意见。

    王莽下旨,驳回了讨穢将军严尤的上书。

    王莽拒绝严尤等将领的建议,依然一意孤行,坚持从前制定好的讨伐决策,并再次严令边塞诸将,务必等待大军集结完成以后,才能够几路大军,同时出动,给予匈奴汗国雷霆一击。

    王莽下旨,继续在全国各郡县,征召战士跟粮秣、马匹等,输往边塞,支援边塞战事。

    天下百姓苦于征伐、劳役、苛捐杂税之苦,无不怨声载道,天下越发动荡不安。

    讨穢将军严尤越发绝望无奈,心里痛惜不已。

    4

    栾提咸、栾提助、栾提登父子三人,虽然被新王朝君臣,胁迫到了京师长安,但对新王朝君臣的欺骗行为,大不乐意,心怀怨恨。

    但在王莽的高压之下,栾提咸、栾提助、栾提登父子三人,也不得不假意顺从。

    就在栾提咸被王莽封为孝单于之后不久,孝单于栾提咸,就产生了逃离中原,回归匈奴汗国之心。

    一天,孝单于栾提咸,趁监护他的防卫松懈,就单人独马,飞驰出了边塞,重新回归了匈奴汗国的王庭。

    为了表明自己效忠的心迹,孝单于栾提咸向匈奴汗国大单于栾提知,详详细细地报告了自己被新王朝使节胁迫的经过,请求单于栾提知的谅解。

    单于栾提知心胸狭窄,心里大不乐意,不肯接受栾提咸的解释和道歉。

    为了惩戒栾提咸背叛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改封栾提咸官职为于栗置支侯匈奴。于栗置支侯,是匈奴汗国最低贱的官称。

    孝单于栾提咸受到单于栾提知的误解和欺侮,心里十分不满。栾提咸对单于栾提知不分对错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