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章 王巨君立下雄心 红阳侯被黜驱离(第4/8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选拔人才之时,不以朝廷为重,任人唯贤,而是结党营私,互相荐举,说话直言无忌,自以为是,不是忠臣所为。”

    太皇太后早就不喜欢何武、公孙禄两人,耿直无忌的性格了。

    接到甄丰的上奏以后,太皇太后认为确实如此,当即批准道:

    “请有关部门,立即如实调查甄大人弹劾书里面的内容,不得有误。”

    很快,甄丰的弹劾,就取得了效果。

    调查最终结果,当然是情况属实。

    太皇太后庚即下旨,免去了何武、公孙禄两人,所有的官职。

    太皇太后还颁布懿旨,勒令将何武,遣送回何武的汜乡侯封国安置。

    就这样不动声色,王莽顺利地铲除了自己的两个劲敌-前大司空何武和前左将军公孙禄。

    王莽对甄丰的忠诚十分感激。

    初战告捷,王莽更加雄心勃勃。

    不久,高昌侯董武的父亲董宏等大臣,也被弹劾说,行为奸佞邪恶,受到惩处。

    太皇太后颁布懿旨,贬斥董宏、董武父子。

    董宏、董武父子的官职和爵位,被朝廷迅速剥夺,驱离了京师。

    7

    见何武、公孙禄两人,董宏、董武父子等大臣,受到太皇太后陛下贬斥,南郡太守毋将隆,忧心不已,对自己的亲友柳梧等人说道:

    “诸君:

    大司马大人可谓眦睚必报啊!

    当初,朝廷推举大司马,何武、公孙禄两人,担心朝廷再次被外戚控制,所以相互举荐,不想最后却受到大司马大人的报复。

    何况我毋将隆与大司马大人,有着嫌隙,并不投契呢?

    我毋将隆怎么能够不担心呢?”

    南郡太守毋将隆的亲友一致认为,他的担心是对的,亲友柳梧对毋将隆说道:

    “大人的担忧是对的,大司马大人面善心狠,心胸狭窄,容不下不同意见。

    柳梧建议,大人还是淡泊名利,避开朝廷这个是非之所。”

    大家纷纷为毋将隆出谋划策,希望毋将隆急流勇退,以避灾祸。

    大司马王莽与南郡太守毋将隆的私人恩怨,要从很早很早的时候说起。

    当初,王莽年轻之时,父亲王曼早死,家境开始败落。而王曼是阳平侯王禁的第二子,王政君的二哥。

    王莽曾经十分仰慕毋将隆的品行和学问,敬佩毋将隆的为人处事,千方百计地想与毋将隆结交。

    但毋将隆世家子弟出生,有些自高自大,爱摆架子,不太喜欢王莽的亲近,并没有将出生高贵家族的王莽,看在自己的眼里。

    王莽不能够结交,因仰慕而生怨恨,因此开始记恨毋将隆,认为毋将隆藐视自己。

    如今,王莽重掌大司马大权以后,知道毋将隆正直敢言,不会与他一条心,恐怕将会不配合自己的行动。

    于是,王莽亲自出面,将报复的矛头对准了南郡太守毋将隆,决心将毋将隆铲除排斥。

    王莽重提旧案,亲自上书弹劾毋将隆,向太皇太后举报毋将隆的罪行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听说,南郡太守毋将隆,先前担任冀州牧时,曾经负责审理中山冯太后一案。

    毋将隆徇情枉法,冤枉好人,陷害无辜,致使中山冯太后等人,最终蒙冤而死,令人义愤填膺;

    关内侯张由,也造谣生事,狗仗人势,狐假虎威,诬告皇家骨肉;

    中太仆史立、泰山郡太守丁玄等,陷害人至死刑;河内郡太守赵昌,诬告陷害忠臣郑崇等贤良。

    臣以为,他们这几人,罪恶累累,幸而遇到朝廷的大赦令,可免一死,但都不适宜继续留在朝廷任职,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