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传佳讯刘縯报喜 贺喜事亲戚临门(第2/7页)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而闻名,而且还以心地善良,待人热情,宽厚仁慈,乐善好施而享誉四邻。

    当地官吏百姓,大都了解樊重的品行和性格,知道樊重善良仁慈的鼎鼎大名。

    樊重常常教导樊氏家族的子孙们说道:

    “我樊氏家族的子孙,要始终以与人为善的宗旨与人相处。

    为富不仁,吝啬小气,骄奢淫逸,狗仗人势,都不是一个积善人家能够做的。”

    4

    樊重的性格温和,生性厚道。

    他为人做事,非常讲究礼节和法度,堪称四乡的表率。

    樊氏家庭,三世同堂,财产共有,一大家人上慈下孝,其乐融融。

    湖阳县里人称善樊家,樊重本人,也被官府推为了“三老”,负责一地的民风,民俗事宜。

    樊重一大家人,虽然都在乡间居住,但子孙晚辈,每天都像城里的贵族王侯人家一样,要向长者行礼问安。

    樊氏家族子弟的知书识礼,慷慨仁慈,成为了乡里的表率和楷模。

    樊氏家族虽说富甲一方,可樊氏家族人,大都不喜欢大肆挥霍,也从不奢侈浪费,非常讲究节约。

    无论是生产中,还是生活中,樊氏家族处处精打细算,常常是一点过分的损失与浪费都没有,是十分精明的财主。

    可是,只要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樊重从来都是慷慨解囊,乐意相助,毫不吝啬,而且不求任何的回报。

    樊重活了八十余岁,才去世。

    在逝世之前,樊重家族平素借给穷苦的四邻亲友的钱财,达到了数百万钱之多。

    樊重临死之时,专门留下遗嘱,吩咐儿子们道:

    “孩子们,财富这些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先贤有言,你积累的财富越多,你积累的怨恨与仇视,也就越多。

    向我们樊家借钱的借粮,大多是衣食不济的穷苦人家。

    请你们焚毁他们借钱的文契,不再收取那些欠款欠粮,积善行德,化解上天的怨恨和惩罚,以让为父的在天之灵,得到安宁。”

    樊宏、樊丹弟兄,向自己的父亲承诺道:

    “请父亲大人放心,我们一定照办。”

    借债的人家,一向敬佩樊家的仁慈慷慨和讲究信义。

    闻听樊重病重去世的消息以后,借债的人家都争先恐后赶着前来樊家,悼念樊重,偿还先前在樊重手里借到的债款钱粮。

    樊重诸子,樊宏、樊丹弟兄,都听从父亲樊重的遗愿,抱歉地说道:

    “家父已经去世,你们借钱的文契,已经不知去向。

    我们手里,没有你们借钱的文契,怎么能够接受你们所说的什么借款欠债呢?

    再说了,那点钱,那点粮,也没有多少。

    你们手里也不宽裕,那些钱,那点粮,你们还是拿回家去,发展生产,维持你们的生计!”

    借债的穷苦人家,感激涕零。

    从此以后,樊重一家乐善好施,为人慷慨大度的名声,更是传遍了四乡。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最能够说明樊氏家族,给人恩惠以后,四乡乡亲对樊氏家族一家人的深深敬意。

    5

    就连后来,北魏时代的郦道元,也曾经在他的《水经注》里,记载当年樊氏家族的盛景说:

    “湖水支分,流经东北的地方,为樊氏陂。

    樊氏陂东西长十里,南北长五里,亦谓之凡亭。樊氏陂陂东,乃樊氏故宅。

    樊氏家族既灭,庾氏取其陂。

    故喭曰:‘陂汪汪,下田良,樊氏失业,庾氏昌。’”

    樊氏陂至今犹在,名为樊陂,大约在今邓州新野县的西南一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