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97章 科技最前沿(第1/2页)  我在大明造航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西城科技园,这是南京最大,也是全国,全球最大的科技中心。

    大华当前所有的先进发明,科学研究,都在这个科技园里完成。

    里面从事研究的人员,数量达到了五万之多。

    其他配套的工作人员,那就更多了。

    这也是吴长庆除皇宫之外,去的最频繁的地方。

    永兴十八年六月,吴长庆再次来到西城科技园视察,关注那些最前沿的科技。

    第一站是火箭研究所,这里面的科学家们在研究火箭和卫星的制造。

    火箭的发射理论已经被这些人吃透,接下来就是一个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也不容易,需要其他各个部门的配合。

    比如耐高温材料的研究跟不上,他们就没办法制造出可以飞出地球的火箭。

    好在,如今大华的材料研究也是非常迅速。

    各种耐高温,耐低温的特殊的合金,高分子聚合物层出不穷。

    “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第一次试飞?”

    吴长庆问。

    “回禀陛下,只需再过半年就能完成实验,可以进行发射。”

    项目的负责人刘文说道。

    实际上,现在他们已经造出了两个火箭,只不过还处在试验中。

    只有通过了试验的验证,做到万无一失,他们才敢上报,并且当着国民的面来进行第一次试射。

    如果草率的公之于众,在第一次试射的时候失败了,显然会丢皇帝的脸,也会打击国民的信心。

    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事,但刘文还是希望能够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所以项目的进度才会这么慢。

    “我等你们的好消息。”

    吴长庆说道。

    视察完火箭项目,吴长庆来到了计算机研究所。

    计算机项目的成立已经好几年了,但是进展缓慢。

    这个缓慢指的不是造不出,而是无法量产。

    实际上,因为有吴长庆提供理论和制造工艺的原因,计算机很早就被制造了出来。

    但是,第一台被制造出来的计算机足足有四米长,三米宽和两米多高,重达十几吨。

    这台计算机的成功,只能证明计算机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没有什么作用。

    别说是普通人用不起,就是那些需要大量计算的研究所,以及大型工厂都不愿意用这个玩意。

    完成了第一台计算机的制造后,糜泓等人就把研究的方向转向了小型化。

    主要就是集成电路和晶体管的研究。

    经过两次缩小之后改良,如今吴长庆看到的计算机,已经只有半米长,比后世的台式机大个两三倍而已。

    这个大小,很多研究所已经在使用。

    一些需要大量计算的公司,也已经愿意购买。

    但是,距离普及,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还需要继续小型化,以及廉价化,以及网络的建立。

    目前制造一台这种三代计算机,其成本至少要十万元,普通人绝对用不起。

    即便是富豪也很少人购买,因为现在的计算机功能还相当简陋。

    除了可以提供快速的运算之外,就没有其他作用了。

    想要计算机得到普及,最重要的一环还是网络的建立。

    只有建立了网络,计算机才能变得高效,以及‘好玩’起来。

    “小型化和廉价化的事你可以交给助手了,以后你研究的方向是网络化。”

    吴长庆这次来视察,还给糜泓带来了海量的资料。

    上面介绍了网络的概念,以及发展技术等等。

    “这就是陛下上次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