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儿皇帝-李显(第1/2页)  纵横天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显今年二十七岁,登基的岁数与太宗皇帝相同,按理说这么岁数顺利登基称帝的皇帝应该是意气风发、大权在握。    但很不幸,他的父皇不仅留下遗照让太后名正言顺的代天子处理军国重事,更是给他留下了一群见风使舵的“辅弼良臣”,其中最最具代表的就是宰相-裴炎。    古人说,家有孝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这话一点都没有错,当了皇帝以后李显对于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悟,自己是既没有贤妻也没有良臣,活脱脱一个孤家寡人。    父皇在的时候,他这个太子插手不上政务,父皇不在了,他这个新皇也一样插不上手。“儿皇帝”,这个词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但在李显心中对于这个词汇却刻骨铭心的理解。    更为可气的是韦氏这个皇后,拿着朝廷“议亲议贵”和“厚封后族”的旧事闹,这下好了,皇宫内外,满朝文武都在看朕这个天子笑话。    人贵知足、知趣、知度,可这三样韦氏是一样都不占,把他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对于自己这个什么说了都不算的天子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极限了。    现在又想当侍中,这不是“强人所难”四个字就能概括的了的,他们是想尽办法逼着朕和母后翻脸啊!想以天下人心归李以久,来逼迫太后放弃权力,这不是失心疯了吗?    为了躲避韦氏喋喋不休的追问,李显今儿特意说要看书,打算让自己的耳根子清净一点。否则上面顶着太后,下面靠着皇后,中间夹着大臣,自己这身肥肉早晚都得让这些给熬汤喝了。    遥想武德九年,太宗皇帝在自己这个岁数的时候,以力破局定鼎大位,然后又带领臣子们开创了不亚于“文景之治”的贞观盛世,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可自己呢,文安不了邦,武定不了国,除了一身肥肉之外是一无是处,祖宗要是知道后世子孙如此不肖,不知道会不会气的从昭陵里爬出来掐死自己。    回想他初入东宫的时,在他之前李忠、李弘、李贤都在东宫住过,可他们都以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玩完了,所以当储位轮到他身上时,李显的精神极度亢奋,想要向父母证明自己才是他们最优秀的儿子。    但就在刚刚有了点成绩想去父母那里讨表扬的时候,来到殿外的他听到二圣之间关于他的评价。父皇认为他虽然没有两个嫡亲哥哥那么出类拔萃,允文允武,可胜在心地善良,为人纯孝,做个守城之主对于大唐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而母后却认为,自己资质平庸,为人胆小却诺,不如李旦果决,没有帝王的气象,这样的人为王为子是皇室的福分,可要是强行把他推上帝位,那早晚会因为他的仁慈害了这个国家。    母后是个很强势的女人,她不允许自己的话受到任何人的质疑,所以又向父皇列举了从小到大,自己干过了多少胆小怯懦,不着她欢喜的事。要不是太子之位关乎国家社稷,估计她都想让父皇废黜自己这个太子了。    听了这些话后,李显热乎乎的心凉了下来,生于帝王之家,又出身嫡子,要说李显从来都没有过坐这个位子的野心,那绝对是假的,凡有血性,必起争心。    可自己得到了又怎么样呢,父皇和母后对于自己的付出根本就视而不见,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当一个好太子,甚至一个好皇帝。    在他们看来哥哥和弟弟都比自己强,要不是早出生这两年,这个位置根本就轮不到这么“皇室废物”身上。撕了手中的本章后,李显低着脑袋回到了东宫,而且还大病了一场。    要不是韦氏精心照顾,恐怕他就要成为大唐开国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太子了,所以自那以后,李显就觉得欠韦氏一条命,处处的让着她,让其逐渐养成了嚣张跋扈的脾气。    自那以后李显凡事就更加谨小慎微,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被母亲找到借口给废掉。入了东宫,不像做藩王,到了这里就像是上了华山,没有退路可言,不管是谁顶替了东宫的缺儿,都不会放过自己这个前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