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三章:庆功宴上(第1/2页)  楚书,太祖皇帝本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胜了,骆永胜又胜了!    当凯旋的王师迈着齐整的步伐,昂首挺胸扛着刀枪、押着俘虏回到南昌的时候,分宁大捷的消息便插上翅膀,绕着全城盘旋,敲开一家又一家百姓的房门。    这绝对是一场比泾口之捷更振奋人心的胜利消息,因为这场仗的战果远远要比泾口更大数倍乃至数十倍。    宣德、宁海两个军整个编制被万万全全的消灭掉,即使当时天下百姓谈之色变的契丹人都从来没有取到过这般的战绩。    “天道在楚不在宋,宣德、宁海两军罔顾天命,合该遭逢此败。”    这一夜是大楚欢歌痛饮的庆功日,却也是城中那些心心念念盼着骆永胜兵败身亡,朝廷早日光复洪州士族子弟魂断之日。    朝廷又败了,还一次败的如此之惨,洪州重回王化之日怕是遥遥无期。    这种情况之下,不知道多少人家暗生心思。    实在不行,就从了骆永胜吧,祖祖辈辈都是士族,总不能到了这一辈就去当平头百姓吧,跟谁打工不是干,大不了将来骆永胜败了的时候再重回赵宋怀抱便是。    虽然大楚的政策有点坑,当了官还不能免税,但待遇俸禄还是不错的,最最重要的一点。    就算交税,那也是官,只要是官,他怎么都比当老百姓好!    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南昌文风鼎盛,大小士族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一时间求官自荐之人堵满了政务阁的大门,正门外那一对石狮子都被排队等候的士人盘出了包浆。    文人有文人的心思,骆永胜有骆永胜的心思。    庆功宴上,当侯秉忠端着酒杯向他敬酒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    “曾经王上谓末将言,说天下有这么一种兵,可以卧身火海而不动,当时末将说什么都不信。王上说末将是因为没见过所以不信,但现在末将见到了,末将信了。”    说罢,侯秉忠举杯一饮而尽,感慨道:“王上练兵之能,末将钦服五内。”    骆永胜端起酒杯未饮,而是在手中转动,看着杯上纹路说道:“若是没有如此忠勇之军,孤何以敢举事。”    这话使得满堂皆默然。    对啊,若是没有这种心存为骆永胜赴死信念的兵,骆永胜怎么敢举旗?    都还没等朝廷大军到呢,所谓的讨逆军,实际上就是一伙反军早就一哄而散,甚至绑着骆永胜去投降了,哪里还用得着朝廷动手啊。    四年,骆永胜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练出这么一支讨逆军,才将这支军队从头至尾的培养成他想要看到的样子,说实话,四年之前连骆永胜都不觉得自己有这种本事。    不过骆永胜前世和今生的经历使得骆永胜只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有的事做了未必能成,不做一定不成!    他是个实干家,不是命运论下的顺民。    若是后者,早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扬州那一次就够砸断骆永胜的脊梁骨,让其一辈子像条狗一般站不起来。    前世的他是个毁誉参半的投机掮客,难听点说就是成功学大师、传销头子,就那样都能有一批铁杆追随者,何况这一世他还是华夏正溯的黄帝后裔、大楚的正统君王!    若是这样再练不出一支铁军出来,那骆永胜真就不造反了,反也是死,何不如举家搬进东京,逍遥快活一生来的自在随意。    那就没有后面这么多波澜壮阔的故事了。    无论南昌城那些写写画画的读书人把骆永胜说的如何不济,他骆永胜眼下的人设总比高顺要强一百倍不止,后者都能练出一支陷阵营,骆永胜练出一支讨逆军又算什么。    “卿没见过,故而不信。”    这是骆永胜一饮而尽后重复给侯秉忠的这句话,又不仅仅是说给侯秉忠一人听,也说给满堂文武听。    “我军眼下仍旧仅南昌一府,大宋还是那个大宋,不可能因一场惨败就吓得赵恒主动退位,将江山社稷拱手让给孤。    所以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里面,仍旧有人心里犯嘀咕,那就是追随孤能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能不能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